凯南日记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他是20世纪知名外交思想家,是美国深受关注的战略家

他塑造了冷战时代,又不遗余力要打破美苏僵局

1953年7月一个炎热的下午,刚刚退休的凯南迈下美国国务院大楼的台阶。在此之前,他的职业生涯跌宕起伏:早年间前往东欧,二战时坚守柏林,随后又辗转苏联。1946年,凯南发出著名 的“长电报”,深入分析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一年后,他在《外交》杂志上发文,提出“遏制政策”,该政策随即成为冷战时期美国政府的主要战略。1952年,出任驻苏大使。之后的五十年里,他不遗余力要缓和冷战僵局,成为20世纪最知名的外交思想家,撰写了20本著作,两次荣获普利策奖,两次成为国家图书奖的获奖者。

而在这些年间,凯南一直把他对政治、外交和生活的体悟记在日记里。本书从凯南8800多页日记中精选内容,真实再现了众多重大事件的幕后故事。作为美国最受关注的外交官和外交政策战略家,作为一个极具天赋的作者、一个困惑于婚姻和爱情的丈夫,一个被俄罗斯的魅力征服却又为苏联感到恐惧的外交官,凯南在日记中展现了深刻的政治、道德见解和哲学反思,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智识,去质问美国外交政策中那些不可侵犯的想当然的观念,他追问国家战略和人生的答案,学习与艰难的现实妥协,展现了深刻的政治、道德见解和哲学反思。

作者简介:

乔治·凯南(1904年—2005年),美国著名外交家、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对苏联遏制政策始创人,两次荣获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1946年2月22日,任美国驻苏联代办期间,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出著名的“长电报”,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最终被美国政府所采纳的长期对苏战略。

弗兰克·科斯蒂廖拉,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冷战史教授,著有《罗斯福丧失盟友:个人政治如何促发冷战》《尴尬的领导权》《法国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冷战联盟》等。

要事年表 005
主要人物表 011
凯南生活和写作之地 019
序 言 027
编者说明与致谢 053
第一章 密尔沃基市和普林斯顿大学(1916 年—1924 年) 059
第二章 柏林与里加(1927 年—1933 年) 095
第三章 莫斯科和维也纳(1934 年—1937 年) 143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8 年—1945 年) 173
第五章 冷战(1946 年—1950 年) 243
第六章 普林斯顿大学和牛津大学(1951 年—1960 年) 315
第七章 贝尔格莱德与普林斯顿(1961 年—1970 年) 435
第八章 学者与公共知识分子(1971 年—1980 年) 483
第九章 冷战批评家(1981 年—1990 年) 541
第十章 世纪之末(1991 年—2004 年) 619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1924年8月4日
当发现自己做事有过于急躁的倾向以及其他不足时,我开始努力克制,好让脾气和性情更平和些。我认为人类面对的问题很大限度上并不在于他们不能完全洞察事情发生的原因,而在于他们总是能在一瞬间意识到它,而在其他方面则过于软弱,无法面对问题,只能选择逃避。这种多少有些哲学意味的间题,自然是没有标准答案来解释的,但我以为,人们面对问题时,已经预设了些不尽合理的假设,把这些假设当成必然的解释,并依赖这样的解释。如果他们足够坚强,就可以在这个不合乎逻辑的前提下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就像几何学那样。只是他们的思想还不够强大,面对如此显而易见的结果也显得无能为力,继而为情绪所掌控,让矛盾不断堆积。

刚20岁的凯南,对很多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已经足够成熟了 (查看原文)

bookbug
7赞
2020-05-04 22:52:1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密尔沃基市和普林斯顿大学(1916 年—1924 年

1938年9月30日
今天起得很早,早饭前在朦胧的晨光下散了一会儿步。站在宫殿的护墙边望向整个城市,此刻它正安静地伫立在山谷之中,笼罩着一层轻纱似的薄雾。化敦广播电台的早间新闻播发了《慕尼黑协定》的具体内容,整个早晨我都在想,捷克斯洛伐克的民众会怎么看待这份协定。
去市中心吃午饭。街上很多民众都在讨论这件事情。凡是张贴报纸的地方,周围都聚集着一群读者。路边广播喇叭的周围也挤满了听众。除此之外,街上很平静。
下午回到公使馆,这时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已经通过广播发出通知,告诉人民发生了什么事情。
晚上,我们沿着马内斯桥散步。天空中飘着蒙蒙细雨天地间一片宁静,但路人的脸上分明写满了悲伤和痛苦。走在夜晚的街道上,再也听不到法语和英语了。

正当二战阴云密布一触即发时,凯南被派驻布拉格,因此正好赶上了《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天空中飘着蒙蒙细雨,天地间一片宁静,但路人的脸上分明写满了悲伤和痛苦。走在夜晚的街道上,再也听不到法语和英语了。”凯南这段文字背后的失望正是布拉格当时的境况。 (查看原文)

bookbug
3赞
2020-05-07 09:25:43

—— 引自章节: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8 年—1945 年)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