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记忆》(Anamnesis)一书在沃格林的智识生涯中,地位相当独特。一般来说,他很少有兴趣去回顾之前已经发表过的东西,甚至,一旦兴趣不再,他连篇幅巨大的《政治观念史》都懒得筹备发表。那么,《记忆》这部以回望和盘点、而不是闯进新领域的作品,就值得读者们注意了。

原书于1966年以德文刊行,从写作顺序上位于《政治新科学》和《秩序与历史》前三卷之后。在这部枢纽性的著作里,既有沃格林对与社会学家阿尔弗雷德•舒茨的交往、对自身童年经历的现象学式追忆,有他就政治观念史中的重要议题所进行博学式的考察,还有从秩序观念史考察拓展开去的“意识哲学”理论。

沃格林亲自编修的这本书,并非单纯的旧文重刊。有心人想必能从中看出,沃格林是如何从其思考的出发点——胡塞尔现象学——逐步推进到对西方政治观念史的研究。同时,这部重新定向之作,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沃格林一生的思想事业。

作者简介:

埃里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德裔美籍人,是20世纪有创见和影响力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之一,与汉娜·阿伦特、列奥·施特劳斯和亚历山大·科耶夫等人齐名。沃格林为人熟知的著作是《政治的新科学》、《政治观念史稿》(八卷)和《秩序与历史》(五卷)。

缩略语说明
中译前言
英译本编者导言
英译本说明
作者前言
第一编:记忆
一、纪念舒茨
二、致舒茨:论胡塞尔
三、论意识理论
四、记忆
第二编:体验与历史
五、史源论
六、自然正当
七、何为本性?
八、人文主义者的帖木儿形象
九、神之命令
十、巴枯宁的忏悔
十一、密尔:论讨论自由与讨论意愿
十二、时间中的永恒存在
第三编:意识之秩序
十三、何为政治实在?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时间性”是一个[言语]引得,仅仅是因着被体验到的张力,我们才将这个引得归派到人和世界。事物世界之内在性,以及内在世界之时间,都并非被原初地体验到,而是某个实在复构(complex of reality)的一些引得(indices);而且这个实在复构的本己结构(Eigenstruktur),也是在下述情形下变得清晰可见:哲学这一事件揭示出,它的位置(position)正是在时间与永恒间张力的时间极(time pole)上。只有当我们将这些引得客体化时,才会产生这样的疑难(aporia):去重新连接那被称作事件性存在和永恒存在的各个客体(objects)——然而它们不仅从未分离过,而且根本没有作为客体而实有(existed)过。若我们接受引得理论(the theory of indices),困难就消失了:存在体验一定不发生于这个世内时间(world time)中,毕竟,从世内时间这个视角来看,体验到永恒[这件事]殊难理解;毋宁说,它发生于它被体验到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间际”(the “in-between”),以及柏拉图的metaxy[之间、间际],而且它既非时间,也非永恒。存在张力本身、其产生、其消化(Verarbeitung)、其诠释(Auslegung)、其秩序效力(Ordnungseffekte)、其瓦解等等,实际上是作为一种过程被体验到。但这个过程发生于metaxy[间际]。鉴于世内的时日(mundane dates)可能被关联到metaxy中的这个过程,它可能显得像是发生于世内时间中。……在对时间与永恒双极间各种张力的哲学体验中,不仅永恒存在不会成为时间之内的客体,而且时间性存在亦不会倒置进入永恒。我们处于所谓的“间际”(the “in-between”),在时间性的——却又永恒一直在场的——体验之流(flow of experience)中。这种流动不能被切… (查看原文)

尼不可
4赞
2021-02-18 16:52:54

—— 引自章节:十二、时间中的永恒存在

支撑每个组织化社会的,是一个意识的社会场域(此意识场域在该社会的公民宗教中得到表达),然而这个支撑性场域并不是该社会中的唯一社会场域 (查看原文)

Lowlibrarian
4 回复
1赞
2018-01-09 15:34:02

—— 引自第4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