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从政治、文化、文学的角度回顾20世纪的阿拉伯历史
以阿多尼斯等数十位阿拉伯人的生平与思考为线索
探究一个跨越百年的问题:
阿拉伯世界的现代化之路究竟在何方?
✈️
1982年6月6日,黎巴嫩的边境燃起了战火,以色列兵分三路入侵黎巴嫩南部。当天深夜的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诗人哈利勒 ·哈维手持猎枪走向自家阳台,面朝大海与学校钟楼,对准脑袋扣动了扳机。他的尸体摔出栏杆,掉到了楼下的一簇茉莉花旁。八天后,以色列军兵临贝鲁特城下。
压垮哈维的最 后一根稻草,不仅是国家战败的耻辱,还有对整个阿拉伯民族走向复兴的绝望。半个多世纪以来,包括哈维在内的无数阿拉伯人曾为他们的世界构想过一座团结、进步、现代化的梦想宫殿。然而,传统派与改革派的争吵、世俗主义与神权政治的对抗、本土对西方的仇视,以及日趋狭隘的民族主义,最终耗尽了阿拉伯人心中的希望。
在本书中,黎巴嫩裔学者福阿德·阿贾米透过一双来自阿拉伯世界内部的眼睛,从政治、文化、文学的角度回顾了20世纪以来的阿拉伯历史。他沿着哈维、阿多尼斯、迈哈富兹、穆尼夫等阿拉伯知识分子的生命轨迹与思考路径,从黎巴嫩山区到埃及,再到阿拉伯半岛,讲述了这个伟大坚韧的民族数十年来经历的振兴与磨难,试图回答一个已被苦苦思索了近一百年的问题:阿拉伯世界的现代化之路究竟在何方?
作者简介:
福阿德·阿贾米(Fouad Ajami):黎巴嫩裔美国学者、中东问题专家,先后担任过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的中东研究所主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著有《阿拉伯人的困境》《贝鲁特:悔恨之都》《消失的伊玛目:穆萨·萨德尔与黎巴嫩的什叶派》等作品。曾获麦克阿瑟天才奖、美国国家人文奖章、富兰克林奖章等荣誉。
前言
序幕
哈利勒·哈维之死
祖先之形
在埃及
无人喝彩的和平
文献与翻译来源
资料来源
致谢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阿拉伯各国统治阶级与伊朗革命势力及其追随者的争斗一头撞进了死胡同。复仇思想灌满了各国什叶派武装人员的头脑,“千禧年救世”的神话鼓励他们继续前行。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关于起义和复仇的那段话正好可以形容什叶派掀起的这场武装运动———“它席卷了所有灵魂———无论强悍抑或羸弱,无论坚强还是委顿,无论是牢固的树桩还是轻盈的草垛,统统都被裹挟其中。它消灭了它想要消灭的东西,也让支持它的人陷入厄运。”什叶派对导致前辈起义者折戟沉沙的各种弊病并无免疫力,无力改变阿拉伯文明在技术与生产力方面的落后地位。人们的怒火需要倾泻,但倾泻怒火并不足以帮助阿拉伯世界建立得体而合适的政治与文化新秩序。 (查看原文)
芝麻
13赞
2022-08-11 20:26:05
—— 引自章节:祖先之形
《奥斯陆协议》的以方设计师佩雷斯对未来也有着不切实际的期待。他深信,自己奠定的和平局面犹如黎明初晖,宣告着“新中东”的诞生。《奥斯陆协议》的影响会在新千年开花结果,届时的“新中东”将会施行市场经济和民主选举,各国边界开放,人民可以自由迁徙,中东的沙漠将会变得繁华,征服与攻伐将让位给商贸往来。极端的民族主义将因此失去人心。“过去,一个国家的认同由人民的自有秉性、国土的地理形貌以及语言文化的独特遗产共同铸就。今天,一切都已改变一科学没有国籍,技术并无家园。信息不需要护照也可以传遍世界。”佩雷斯以他一贯的风格说道。他的发言热情洋溢、滔滔不绝、充满希望,但他就像一个迟到的客人,到场之时,盛宴已毕。佩雷斯憧憬着和平,而阿拉伯知识分子却在追悼那个已然逝去的世界。他们见惯了恶政,长期生活于糟糕的经济形势之下。那时候,民主制度在拉美与东欧的许多地区获得了意外的成功(至少有人如此吹嘘),他们却还得忍受残酷的军政府统治。除了军人独裁,阿拉伯人似乎只有宗教极端主义这一个选项————黎巴嫩如此,埃及如此,巴勒斯坦亦如此。 (查看原文)
芝麻
12赞
2022-08-31 22:28:08
—— 引自章节:无人喝彩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