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对抗的兴起,1860—1914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天然盟友”缘何兵戎相见?

☆《大国的兴衰》作者解读大国角力

☆理解霸权国与兴起国对抗的经典巨著

【内容简介】英国和德国的关系无疑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极其重要的大国关系,长期以来一直被学界当作霸权国与兴起国间对抗的经典范例,得到广泛讨论。

《英德对抗的兴起,1860—1914》是首部将英德关系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研究的论著,也是保罗·M.肯尼迪的代表作。在书中,这位著名国际史学家解答了英德这两个曾经的“天然盟友”最终缘何兵戎相见。他一方面考察了两国在该时期的外交决策,彼此间的海军竞赛、贸易竞争、殖民竞争、意识形态对立,以及“一战”的爆发等问题,另一方面考察了充当外交活动背景的两国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并在英德相对实力的此消彼长和对抗关系的全面展开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凭借系统翔实、颇具洞见的分析,该书为研究两个国家关系的发展史提供了范本式的参考。

【编辑推荐】

英德两个民族在“一战”前从未兵戎相见,而且它们的政治合作传统因王朝、文化、宗教和经济联系得到强化,甚至曾被称为“天然的盟友”。但为何两国之间的关系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渐行渐远,并且最终在1914年大打出手?《英德对抗的兴起,1860—1914》一书为该问题提供了全面而清晰的答案。保罗·M.肯尼迪历时十年有余,遍访英德两国的六十余家档案馆,使用大量官方和私人档案完成了这部巨著。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涵盖内容已远远超出了对两国关系的外交叙事,它还囊括了对两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政党政治、宫廷、媒体、压力集团以及其他因素的彻底比较。在肯尼迪看来,两国的差异不足以导致冲突,但在更大的问题出现时,这些差异将铺平通向冲突之路。

书评推荐:

☆ “全面”“详尽”这样的常用形容词完全不足以描绘肯尼迪在一手和二手文献方面所做的工作。其成果是很多年来在一战起源方面最为重要的英语作品。

——《近代史杂志》,大卫·E.凯泽(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战略与政策系教授)

☆ 关于我们这个世纪的核心问题的示范性作品。研究缜密、构思广泛、呈现清晰,该书在叙事与分析间达致了令人钦佩的平衡,展现了这场冲突的诸多矛盾和阶段。

——《外交事务》,弗里茨·斯特恩(哥伦比亚大学校级教授)

☆ 肯尼迪这部作品是现代政治史的典范之作。

——《欧洲研究杂志》,沃尔格·贝格哈恩(哥伦比亚大学西斯·洛讲席教授)

作者简介:

保罗·M.肯尼迪(Paul M.Kennedy)是久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国际安全与大战略研究者,耶鲁大学J.理查森·迪尔沃思历史讲席教授,曾任耶鲁大学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肯尼迪著述颇丰,撰写和主编有多部国际关系史、海军史、战略研究等方面的著作,代表作有《大国的兴衰》《英德对抗的兴起,1860—1914》《英国海上霸权的兴衰》等。

王萍、李高峰、胡二杰,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与战略系副教授。

崔建树,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与战略系教授。

授权致谢
引言
第一部分 1861—1880年的英德政治关系
第一章 19世纪60年代的英德关系
第二章 从普法战争到迪斯累里下台(1870—1880年)
第二部分 俾斯麦和格莱斯顿时代的英德关系结构
第三章 英德经济联系
第四章 各党派的立场与态度
第五章 新闻舆论、压力集团和公众舆论
第六章 宗教与文化联系
第七章 君主与政府
第八章 主题讨论——自由主义衰落了吗?
第三部分 英德政治关系走向对抗,1880—1906年
第九章 俾斯麦与反对格莱斯顿主义的意识形态战
( 1880—1885年)
第十章 俾斯麦的“殖民地争夺”及其对英德关系的影响
( 1883—1885年)
第十一章 俾斯麦、索尔兹伯里和英德联盟问题(1885—1889年)
第十二章 “新路线”与殖民对抗(1890—1906年)
第十三章 “世界政策”与联盟谈判(1897—1902年)
第十四章 愈演愈烈的英德敌对(1902—1906年)
第四部分 张伯伦和比洛时代的英德关系框架
第十五章 经济转型与英德贸易关系
第十六章 帝国兴衰:全球经济趋势的权力政治解读
第十七章 “社会问题”、军备与财政:不同党派的回应
第十八章 爱国主义的冲动与奏鸣
第十九章 宗教、种族、文化与王朝联系及其重要性
第二十章 殖民地、海军和权力平衡
第二十一章 讨论:“官方思想”的作用以及平衡与对比的问题
第五部分 从对抗到战争:英德关系,1907—1914年
第二十二章 从对抗到战争(1907—1914年)
结语
附录 有关英德贸易的数据·
缩写表
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然而,使英德关系不断恶化的海军因素,其核心并不在于德国海上实力增强这一抽象事实,而是在于德国海上实力扩张的具体形式,在于其舰队规模之庞大,在于其政治上的恐英氛围,其海上实力扩张正是在这种氛围中进行的。正如上文所述,德国海军在卡普里维领导之下的亲英立场在极短时间内就发生了改变。到1896年初,德国军官开始制定第一个对英作战计划;而蒂尔皮茨和他的精神导师施托施频繁往来书信,讨论如何能最有效地削弱英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一年半之后,蒂尔皮茨接管了帝国海军办公厅,并开始为实施上述作战计划奠定基础。此外,不难看出,19世纪90年代后期的外部环境为何使得恐英情绪和德国海军政策不可分割。在克鲁格电报事件中,英国的回应难道不是建立了一支专门的“机动舰队”,用以威慑潜在的敌人吗?在1898—1899年萨摩亚内战期间,难道不是英美海军利用海上优势予以干涉,并反对德国支持的候选人吗?1899年5月,在得知德国意图派遣一支颇具实力的舰队前往里斯本后,英国政府难道不是立即命令一支远比德国舰队庞大的英国舰队提前抵达,并占领了附近所有的锚地泊位吗?”难道不是执行海上封锁的英国皇家海军,由于怀疑德国的“联邦议会”号和其他德国汽轮载有提供给布尔人的禁运品而将其扣留,从而彻底激怒了整个德国吗?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事件——在英国海军军官看来,其中有一些纯属意外或完全是出于误会——都被柏林方面别有用心的精明政治家进行了巧妙利用;但还是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德国人对于英国频频彰显海上霸权的行为普遍感到愤怒不已。 (查看原文)

R.Peng
2025-05-19 17:14:51

—— 引自章节:第二十章 殖民地、海军和权力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