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1937年5月,列宁格勒某处公寓楼里,一位三十岁出头戴着眼镜的男子在电梯门前等待着,腿边靠着一个小行李箱。他们总是在午夜来抓你,与其穿着睡衣被从公寓里拽出来,他宁愿收拾妥当,一夜又一夜守在电梯门前,等着被捕。
他就是肖斯塔科维奇,一个终其一生都在等待枪决的人。他把怯懦给了权力,把勇气给了音乐。本书是朱利安·巴恩斯为自己的英雄写下的人生小传。
这也是巴恩斯继《终结的感觉》后首部长篇小说,肖斯塔科维奇诞辰110周年纪念,献给那怯懦却从未真正屈服的音乐之魂。入选《每日邮报》《金融时报》《卫报》《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新政治家》《观察家》年度好书!
作者简介:
朱利安•巴恩斯(1946—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父母皆为法语教师,哥哥在牛津大学教授哲学,妻子帕特•凯伐纳是著名的文学经纪人。巴恩斯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参与《牛津英语辞典》的编纂工作,做过多年的文学编辑和评论家。
“聪明”是巴恩斯作品的一贯标识。八十年代他以突破性之作《福楼拜的鹦鹉》入围布克奖决选,跻身英国文坛一流作家之列。此后,三进布克奖决选,并于2011年凭借《终结的感觉》赢得大奖,同年获大卫•柯恩英国文学终身成就奖。2016年入选美国文学艺术学院,成为唯一的一位外国荣誉成员。
巴恩斯也深得法国读者的好感,他是唯一一位同时获得法国梅第奇奖和费米娜奖的作家,并先后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文学艺术骑士、军官、司令勋章,2017年荣获法国总统颁发的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引子
第一章 在电梯旁
第二章 在飞机上
第三章 在汽车里
后记
我的英雄是一个懦夫
——恺蒂专访巴恩斯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艺术属于所有人,也不属于任何人。艺术属于所有时代,也不属于任何时代。艺术属于那些创造它的人,也属于那些享受它的人。艺术是历史的低语,能在时间的噪音之上被听闻。艺术不是为了艺术而生:它是为了人名而生。但,是哪种人民?谁来定义?他总是认为自己的艺术是反贵族的。他是不是,如他的批评者坚持认为的,在为全世界的资产阶级精英创作?不是。他是不是,如他的批评者希望他做到的那样,在为顿巴斯的矿工们创作,他们疲惫地下班,需要一杯抚慰提神的酒?也不是。他为每个人创作,他又不为任何人创作。它为那些能欣赏他音乐的人创作,不管他们是什么社会出身。他为那些耳朵能听见的人创作。因此,他知道,所有对艺术的真正定义都是间接的,而所有不真实的定义都会将艺术归结为某种特定功能。 (查看原文)
シノブラン
6赞
2017-12-14 16:19:27
—— 引自第116页
在他最后的岁月里,他越来越多地在他的弦乐四重奏里使用morendo这个标记:“逐渐消失”、“就要逝去“。他也是这么标记自己的生命的。是的,很少有生命是在最强音和主大调中结束的。也没有人死得正是时候。穆索尔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他们都死得太早。柴可夫斯基、罗西尼、果戈里——他们应该死得更早一些;也许贝多芬也是如此。当然,这不仅仅是著名作家和作曲家的难题;普通人也是如此:这个难题就是,活得超过你的最佳生存长度,超过了那个临界点,之后生活再也无法带来快乐,相反,只有失望和可怕的事情发生。
所以说,他活得太长了,长得足以让自己沮丧。艺术家常常如此:要么屈服于虚荣,认为自己比实际的更伟大,要么屈服于失望。如今,他常常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一个迟钝而平庸得艺术家。年轻时的自我怀疑,根本不能跟年老时的自我怀疑相比。而这,可能就是他们最终的胜利。不是杀死他,而是让他活着,通过让他活着,他们杀死了他。这就是对他生活的最后的、无可争辩的反讽:通过让他活着,他们杀死了他。 (查看原文)
徐晚风
4赞
2018-01-23 14:37:57
—— 引自第2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