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新青年〉文选》是由陈平原教授编选的《新青年》文章的合集,本书的特色在于:一,将思想史视野与文学史意义重叠起来,确立新的阅读及阐释标准; 二,坚信“议政”“述学”之文,同样也可以是“具有文学性”的好文章;三,作为一项共同参与的事业,《新青年》同人的整体形象,必须得到完整的呈现;四,既按文体分类,以便读者欣赏,又隐含着“史”的线索及编者的价值判断;五,尽量尊重那代人的选择,不做无谓的变更,尤其在标点符号及个别词汇的使用上,反对以今人标准妄加添改。
作者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图像晚清》《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当代中国人文观察》《老北大的故事》《大学何为》《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等著作三十余种。
导读: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陈平原
论文
文学改良刍议胡适
文学革命论陈独秀
我之改良文学观方孝岳
我之文学改良观刘半农
文学革新申义傅斯年
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
论短篇小说胡适
人的文学周作人
白话文的价值朱希祖
思想革命仲密
文学研究会宣言周作人等
述学
敬告青年陈独秀
青年与工具吴稚晖
经济学之总原则章士钊
以美育代宗教说蔡元培
近世三大政治思想之变迁高一涵
女子问题陶履恭
读武者小路君所作《一个青年的梦》周作人
偶像破坏论陈独秀
庶民的胜利李大钊
“作揖主义”刘半农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陈独秀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唐俟
吃人与礼教吴虞
什么是科学方法?王星拱
随感
随感录一独秀
随感录五孟和
随感录十三独秀
随感录十七玄同
随感录二五唐俟
随感录二九玄同
随感录三○玄同
随感录三五唐俟
随感录三六唐俟
随感录三七鲁迅
随感录三八鲁迅
随感录三九唐俟
随感录四一唐俟
随感录四三鲁迅
随感录四六唐俟
随感录四八唐俟
随感录五○玄同
随感录五一玄同
随感录五五玄同
随感录五六“来了”唐俟
随感录五七现在的屠杀者唐俟
随感录六五暴君的臣民唐俟
随感录七一调和论与旧道德独秀
随感录七五新出版物独秀
随感录八三解放独秀
随感录一一七青年底误会独秀
随感录一二一过渡与造桥独秀
新诗
朋友胡适
鸽子胡适
鸽子沈尹默
人力车夫沈尹默
人力车夫胡适
相隔一层纸刘半农
月夜沈尹默
除夕沈尹默
除夕胡适
丁巳除夕歌陈独秀
除夕刘半农
梦唐俟
爱之神唐俟
三弦沈尹默
山中即景李大钊
香山早起作,寄城里的朋友们。沈兼士
小河周作人
爱与憎周作人
白杨树沈尹默
庐山纪游康白情
登香港太平山刘复
绍兴西郭门的半夜俞平伯
儿歌周作人
十一月二十四夜胡适
稻棚刘复
过去的生命周作人
山居杂诗周作人
希望胡适
竹叶汪静之
小说
碎簪记苏曼殊
狂人日记鲁迅
孔乙己鲁迅
药鲁迅
风波鲁迅
小雨点陈衡哲
波儿陈衡哲
故乡鲁迅
戏剧
老夫妻陈衡哲
终身大事胡适
人力车夫陈绵
通信
通信胡适独秀
通信程演生独秀
通信钱玄同独秀
通信钱玄同独秀
通信刘半农独秀
通信钱玄同独秀
论小说及白话韵文胡适钱玄同
论汉字索引制及西洋文学林玉堂钱玄同
新文学及中国旧戏
张厚载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独秀
新文学问题之讨论朱经农胡适任鸿隽钱玄同
论中国旧戏之应废周作人钱玄同
白话诗的三大条件俞平伯胡适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胡适并未解释为何谈论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杂志时,不提读者面很广的《东方杂志》或备受史家推崇的《民报》。我的推测是:可以称得上“创造了”一个时代的杂志,首先必须有明确的政治立场,这样方才可能直接介入并影响时代思潮之走向:其次必须有广泛而且相对固定的读者群;再则必须有较长的生存时间。依此三者衡量,存在时间很长的《东方杂志》与生气淋漓的《民报》,“还算不上”是“代表”并“创造了”一个新时代。(参见拙文《杂志与时代》,《掬水集》140―142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查看原文)
山月
2020-05-07 17:28:50
—— 引自章节:导读: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陈平原
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第二卷起改题《新青年》,杂志面貌日渐清晰。《新青年》第二卷最后一期出版时(1917年2月),陈独秀已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故第三卷起改在北京编辑,出版发行则仍由上海群益书社负责。1920年春,陈独秀因从事实际政治活动而南下,《新青年》随其迁回上海,后又迁至广州,1922年7月出满九卷后休刊。1923至1926年间出现的季刊或不定期出版物《新青年》,乃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不再是新文化人的同人杂志。故谈论作为五四新文化“经典文献”的《新青年》,我主张仅限于前九卷。 (查看原文)
山月
2020-05-07 17:28:50
—— 引自章节:导读: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陈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