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人民文娱、光明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南风窗》、界面文化、《北京日报》深度报道
《新周刊》、澎湃新闻、《南方人物周刊》、红星新闻、搜狐新闻、潮新闻、“上海市民生活指南”深度专访
《人民日报》《书城》《文学报》《周末画报》《天涯》专题约稿,大版面推荐
作者黑桃系今日头条开 春特别策划《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微纪录片人物主题嘉宾之一
陈晓明、谢有顺、许纪霖、李修文、刘海龙、黄灯、邢斌等名家学者联袂推荐
出租车版《深夜食堂》,满载人间烟火,令人感到新奇,也能抚慰人心
————————
【本书获誉】
⭐2024百道好书榜年榜·杰出原创影响力图书;
⭐入选中青阅读2024年二季度推荐书单;
⭐入选2024年1—4月头条好书精选书单;
⭐入选潮新闻2024年5月春风月榜;
⭐入选新周刊刀锋图书奖2024年3月榜;
⭐入选顶端新闻2024年4月顶端好书榜;
⭐入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4年4月好书;
⭐入选出版商务周报2024年5月价值新书榜;
⭐入选百道网2024年4月百道好书榜;
⭐入选《全国新书目》2024年5月荐书单。
————————
【内容简介】
《我在上海开出租》是一部被誉为出租车版《深夜食堂》的非虚构作品。作者详实记述自己在上海开出租车时的所见所闻,既囊括了形形色色的司乘故事、方寸之间的人生百态,也穿插着出租车司机的日常生活与行业状况,还点缀了对上海的城市风貌、历史切片的描写,故事丰富有趣,语言简洁幽默。
————————
【编辑推荐】
★上海就是一辆巨大的出租车,在这个流动舞台上每天都在即兴演出
当我们在谈论上海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在你的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出来的上海,是灯红酒绿、引领时尚的国际大魔都,还是纸醉金迷、风花雪月的怀旧上海滩?然而,在素人作者黑桃笔下,上海是一辆行驶着的出租车,一个任由千千万万小人物轮番上阵、即兴出演故事主角的大舞台。在这个流动的舞台上,每天都在随机上演着一幕幕真实的现代版《繁花》,让人看遍众生相,道尽世间事。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这是出租车版《深夜食堂》,满载人间烟火,温暖治愈;这是现代小人物的“三言二拍”,风趣幽默,消愁解忧;这是司乘共同创作的《一千零一夜》,个中有你也有我,让人感觉不再孤单。不管是在黎明将启的至暗,还是在春风沉醉的夜晚,在小小的出租车里,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故事总在不断发生。和萍水相逢、擦肩而过的陌生人聊天,是一种将面具摘下、把今天变轻的方式,让人暂时忘却手机、加班和PPT。
★如你似我的普通打工人走入文学殿堂的实践参考
没有背景,资源匮乏,每天一睁开眼便要为五斗米忙忙碌碌,就是这么一位平平无奇如同你我一般的小人物,在上海开出租的黑桃,坚持把自己作为沪漂打工人的真实日常记录下来,把对平凡众生瞬间磕磕碰碰的见证变成一个个笑中带泪的铅字,实现年少时的文学梦,成就普通打工人的极限走位,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消失附近的重觅,虚空悬浮的落地,也是命运对每一个像他一样为i做e的打工人的暗中馈赠。
————————
【名家推荐】
如果文学最可贵的品质在于生活本色,那么《我在上海开出租》就是最为真实的生活本身。不管是启明星高挂的时刻,还是春风沉醉的夜晚,或是闷热的午后,出租车上永远有不同的人们,不同的生活。随时有最赤裸的人性,也有难以捉摸的人生。读读这本书,突然间可以了解生活那么多侧面,突然觉得有那么多不同的人,或许从此不再觉得孤独。
——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在上海开出租》既像出租车版的《深夜食堂》,又似现代小人物的“三言二拍”,有人间烟火,又尽显众生百态。语言轻松幽默,观察细致入微,读之恍如认识了另外一个中国。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魔都开出租是什么感受?作者以亲身的经历,向读者描述了行车途中万花筒般的所见所闻,在都市的纹理深处,展示不同的人生。上海的魅力,在于其大,每个人都是匆匆的过客,留下了各自的故事。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
黑桃的《我在上海开出租》,在地,在场,不单单提供了一个出租车司机观看市井百态的视角,同时也恢复了一种本雅明意义上的“讲故事的人”的传统。他以“纸上广播”的方式讲述自己的街头见闻,把远方的故事带给远方的人们,这种更广大意义上的文学形式,既构成了文学另一种隐秘而又确实的存在,也为越来越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李修文(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我在上海开出租》这本书让人想起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流行的《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候车大厅》这类电视剧,以一个小型空间节点作为媒介,看遍人间百态,不同的是黑桃所在的空间和媒介更具有流动性。通过这些碎片化的浅描快照,用作者的话说是“只言片语探究到无垠宇宙的一个角落”,读者可以窥见当代人与人,人与城市如何连接在一起。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把与萍水相逢的乘客的交谈逐字逐句地认真记录下来,作者黑桃用文字的黏性与温度,让在这个孤独横行的社会里生活的人们,得到心灵的休憩与慰藉。
——黄灯(《我的二本学生》作者)
这本书精确地道出了繁花的另一面相——在魔都开出租是有福的,如果你善于倾听。入夜,乘客跳出自己的玻璃气泡,在车上分享那短暂的放松和真实。此时此刻,上海即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邢斌(临沂大学文学院教师)
作者简介:
黑桃 著
写作者,“U盘式生存”手艺人,曾从事过杂志编辑、小店店主、政府临时工、出租车司机等多种职业。
推荐序
自序
上海欢迎你
北方狼
看守所惊魂记
上海欺负人
老外们
有意思的人
一家令人神往的公司
反差萌
钱包去哪儿了
戴渔夫帽的女孩
跟乘客打太极
终于被投诉了
近似直线的绕路
嘿,这个昆山人
失物送还
无法分类
正能量,负能量
男女之间
爱情是什么
私奔世家
不能琢磨的事
喝不惯的咖啡
神奇的逃单
霸王单
谜一样的女孩
偷听
奔现翻车
偷听的乐趣
一路宝石知多少
风雨人世间
江桥批发市场
八旬老人
握不住的沙
惊险解救
孩子们
胖子与小男孩
独自打车的孩子
黑童谣
童言无忌
起跑线
好女孩,好男孩
好女孩
突然的爱情
好男孩
达人秀
白发王者
边缘人物
不务正业的司机
一人饮酒醉
龙柱之谜与澳大利亚
见鬼
宝贝对不起
上海恐怖故事
跌跌撞撞的相遇
危险驾驶与至暗时刻
坑蒙逃骗偷
一个女人去教堂
派出所半日游
最佳表演奖
奇怪的人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我比较赞同孔子“有偿助人”的观点,尤其是那些见义勇为的人,更应该得到相应甚至更多的嘉奖。一味宣扬所谓的“高风亮节”,其实是对做好事的一种抑制。如果人人都那么无私,对社会是有很大伤害的,因为这跟生物个体的本性相悖。
虽然观点坚定,但同时我的心态也比较好:相应的报酬给我,我接受起来不会有一点心理负担;但没有报酬,该做的我还是会做。
可能有人会说,出租车司机,作为服务者,为被服务对象送还失物不是应该的吗?这不是已经包含在服务里了吗?送还失物是服务没错,但也是需要成本的,除了油费,服务者额外的时间不也是成本吗?当然,这种约定俗成的有偿送还,最好能加入行业规范里,这样无论对司机,还是对丢失物品的乘客,都是一种保护。 (查看原文)
马国兴
1赞
2024-04-13 20:33:00
—— 引自章节:失物送还
最早用行政区划命名道路,确实源自当初的租界,南北走向为省名,东西走向为城市名。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东西走向的,不但有广州路,也有广东路。这可能源于翻译的问题,因为当初起名时都用英文,“Canton Road”这个词在早期中外交往中既可理解为“广东路”,也可理解为“广州路”,只是被中国人翻译成了“广东路”,而广州路是后来才出现的。
1865年英美租界当局提出的这套以中国地名命名道路的规则,基本停留在公共租界的中区,即原黄浦江、苏州河、泥城浜(今西藏中路一线)和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一线)四条河流的范围之内。就整个上海来说,大量道路是以外国人名命名,夹杂着其他各种杂乱的命名情况。以省市命名规则的进一步扩大,是在日本占领上海期间,通过汪伪国民政府施行的。一方面是去殖民化,以欧美人名命名的、以除日本外其他国家地名命名的、带有旧租界痕迹的道路统统改名,另一方面道路系统里中国地名更大规模地出现。有趣的是,在路名整改过程中,小部分参照音译,居然暗合了中国的地名,可以说是藏匿在历史变迁里的彩蛋。比如邓脱路(Dent Rd)改为丹徒路,窦乐安路(Darroch Rd)改为多伦路,海能路(Hannen Rd)改为海南路,海勒路(Hailar Rd)改为海拉尔路,韬朋路(Thorburn Rd)改为通北路,爱而近路(Elgin Rd)改为安庆路……
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命名规则延续了下来,并且根据该地区在上海市的位置,对照选择出全国范围内相应方位的省份,然后就以该省的地名来命名这一地区的道路。比如杨浦在上海的东北,所以辽宁省和吉林省各城市的路名基本上都出现在这里;更偏东北的宝山,是黑龙江省路名的天下;陕西省的多在普陀;而新疆则对应嘉定的路名;山东省的多数集中在浦东;云南省的一般出现在闵行;广西的则是在徐汇…… (查看原文)
马国兴
3 回复
1赞
2024-04-13 21:39:29
—— 引自章节:一人饮酒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