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共十章,以闽西四保村落群为个案,在广泛搜集和深入解读实录、政书、方志、族谱、仪式文献等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学、人类学与宗教学研究方法,侧重从礼生及其礼仪、宗族与祭祖仪式、乡约组织、神庙与神明祭祀等方面,探讨明初以降儒教礼仪步入乡民生活的历史进程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作者简介:
刘永华,麦吉尔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明代以降社会文化史、社会经济史研究,尤其致力于明清乡村礼仪、乡民生活世界、跨地域流动、文本流通与读写能力、时空范畴等问题的探讨。出版专著Confucian Rituals and Chinese Villagers (2013)、评论集《时间与主义》(2018),担任“历史—人类学译丛”共同执行主编,并主编、翻译论著多种。
前言
第一章 导论:儒家礼仪与明清国家和社会
庶民、儒家礼仪与新儒家 8
儒家礼仪的挪用 15
四保礼仪的社会史研究 20
本书基本框架 26
主要史料 29
第二章 汀州和四保:在政治边缘营造文化中心
汀州:盗匪、族群与国家 31
四保:从边缘营造核心 38
第三章 谁是礼生?
礼生概观 51
礼生与四保社会 71
第四章 礼生及其礼仪
礼生与四保礼仪 82
祭文本 101
第五章 宗族社会的形成
马屋马氏宗族 124
雾阁邹氏宗族 140
严屋严氏宗族 147
第六章 仪式、系谱与土地
祭祖仪式 156
祖先、系谱与宗族建构 164
土地、宗族与地方精英 175
宗族建构的限度 190
第七章 乡约、乡村仪式与地域社会
明清乡约概观 200
明清四保的乡约 204
上保的村落与继嗣群 213
上保约的兴起 216
上保约与地域社会 227
第八章 土神与社公
邹公:神明与祖先 238
社与厉的转型 251
第九章 寺庙进村
寺庙修建与村落认同 273
寺庙、商人与商业 279
跨村落联盟与神明会社 293
第十章 结论 305
附录一 明清汀州进士统计表 316
附录二 四保村落与姓氏一览表 317
附录三 汀州礼生及其礼仪 319
附录四 五十种四保祭文本的内容(一):基本事实 322
附录五 五十种四保祭文本的内容(二):内容分类 326
附录六 宗祠祀典 328
附录七 上保约禁约五种 331
附录八 三种四保祭文本中的神明与祭文 334
附录九 四保盆地寺庙与神明一览表 336
参考文献 343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礼不下庶人”一说,源出《礼记》。……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一状况发生了重要的转折。自唐代中叶开始,尤其是自北宋末以来,朝廷已逐渐放弃了“礼不下庶人”的观念,开始为庶人制礼。 (查看原文)
新橋
3 回复
15赞
2019-12-06 09:21:10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导论:儒家礼仪与明清国家和社会
本书对礼生、礼生引导的礼仪及其进入地域社会的相关历史进
程的考察,揭示了明清乡村社会转型的动力机制和演进路径。在这
一历史进程中,国家空间的拓展、地方文化精英的社会构成、地方
权力的角逐、普通民众的社会文化实践等要素,都在推动和影响这
一转型中扮演了一定角色。在社会群体方面,最值得关注的是不同
阶层的士绅和大小商人(包括士绅化商人)在礼仪下乡过程中扮演
的关键角色。正是在这些不同历史因素、不同社会群体、不同文化传统的交相作用下,儒家礼仪逐渐步入中国乡民的生活世界,中国乡村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景观慢慢发生了转变,一个我们熟悉的乡村面貌开始形成。
对这个社会文化史进程的讨论,为解构儒家大叙事、深化我们对明清乡村文化转型的理解,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契机。明清时代儒家礼仪和伦理在乡村的渗透,并不意味着官方文化征服、取代了各种地方文化传统。相反,这一过程传达的基本信息,是不同文化传统如何交相影响、相互借用。通过对这一过程进行微观分析,官方文化和其他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不再稳定,非官方、非正统的文化传统逐渐显现出来。此时,儒家大叙事开始被动摇,来自历史深处的“喃喃细语”( small voices)开始变得清晰起来。 (查看原文)
张汝荪
5赞
2020-12-19 10:33:56
—— 引自章节:第十章 结论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