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一本书写父辈蚀骨情深的忏悔之书,一场精神上的返乡之旅
当代文学大家阎连科深刻书写父辈、剖析自我的忏悔之书。只有真正理解了父辈的生活,才能看清自己的命运。
★当代文学大家阎连科真正触动心灵的亲情书写
作品饱含深情与大爱,是真正触动心灵的亲情书写。无论是身为父母长辈,还是儿女晚辈,都会被其深深触动。
★包揽多项散文奖,备受业界好评和关注的经典读本
首届朱自清散文奖获奖作品、中国散文年会评选的“2009年中国百篇散文奖”第yi名、2019年版本荣获豆瓣年度十佳中国文学,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散文协会和《新京报》《中国图书商报》《南方都市报》等报刊评为年度优秀作品。
★漫漫人生路上,我们一路披荆斩棘,也别忘了回家
“我不断地回家、回家、再回家,把写作《我与父辈》当成一种赎罪和忏悔,直到觉得自己又是那块土地的儿子了,才可以重新上路远行。”
★在我所有作品中,《我与父辈》是一颗钻石,和书的厚重相比,奖项和盛誉都太轻了。——阎连科
《我与父辈》是一部长篇散文作品,从自己的童年开始写起,把人们带回到上世纪那个充满贫穷和饥饿的年代,讲述了生活在偏僻农村里的父亲、大伯、四叔坎坷而平淡的一生,以及自己艰辛的成长经历。
“父辈们在她们的一生里,所有的辛劳和努力、不幸和温暖,原来都是为了柴米油盐、生老病死。”理解了父辈的生活,就看清了自己的命运。
作者简介:
阎连科
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县,1978年应征入伍,1979年开始写作,2004年转业。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冼为坚中国文化客座教授。
曾获第一、二届鲁迅文学奖及第三届老舍文学奖;入围2012年度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短名单,2013、2016、2017年三次入围布克国际文学奖短名单和长名单;获得第十二届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大奖、2014年卡夫卡国际文学奖、2015年日本推特文学奖、2016年第六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
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越、法、英、德、意、荷、瑞典、挪威、西班牙、葡萄牙等三十多种语言。
被我走丢了的家
自序
第一章 我的那年代
小学
《红楼梦》
枪毙
写作
寂冷的光亮
高考
第二章 想念父亲
土地的身影
盖房
打
失孝
病
战争
命运
罪孽
清欠
结去
第三章 大伯一家
人物
织洋袜
偏爱
爆发
盖房
相媳
尊严
赌博
走向短路
电视
铁成
连云
歇息
后事
面向死亡
去处
第四章 我的四叔
日子与生活
一件布衫
静夜
一桩事情
一头沉
收麦后
在车站
回乡
返
墙里墙外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这让我想到我们这些做晚辈儿子的,总是要把父母对我们少年的疼爱无休止地拉长到青年和中年,只要父母健在,就永远把老人当做当年三四十岁的壮年去对待,永远把自己当成少不更事的孩童去享受父亲给我们的心怀和疼爱,哪怕自己已经是壮年,而父母长辈们已经步入老年的行列里。因为这种疼爱河流样源远而流长,我们便以为那疼爱是可以取之不竭的;因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所以我们也并不把那爱放到心上去。许多时候,甚至把那疼爱当作累赘和包袱,当作烦琐和厌恶,想把长辈的疼爱扔掉就像扔掉长在我们背上的瘤。直到有一天,长辈老了,父母病倒了,我们才明白父母和长辈,都早已为了生活和儿女,日子和碎琐,精疲力竭,元气耗尽,而我们,也已经早就不是了少年和青年,不是了青年和壮年。
对父母和长辈生命的疏忽,如同我们常年在暗暗吸吮着父母和长辈的血液而当作可有可无的水。到了这时候,我们想起我们原是父亲的儿女了,是长辈的晚辈了。父母和长辈,在此之前,他们为我们做了他们能做的一切。可我们,能做的一切却都不是为了他们。现在,他们年迈了,不能下田耕地了,不能到车间工作了。而陪伴他们的,只能是赋闲的无奈和一日日的衰老时,甚或从他们迎面走来的日子里,只能是疾病和死亡时,我们该明白我们的角色不光是自己儿女的父亲和母亲,不光是妻子的丈夫、丈夫的妻子,不光要为自己的事业、贪念努力和钻营,我们还应该把我们欲望中的努力拿出那么一丁点儿给他们,把我们十个指头中的二十八指骨分出一节来,让他们使用和抚摸。应该让他们清楚地感觉到,他们这一生,是确确实实生过儿女、养过儿女、有着儿女的。 (查看原文)
xiahjj
6赞
2012-08-02 17:02:22
—— 引自第160页
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念吧”
说完这话,二姐借着窗光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时的二姐,看见了我什么表情。却我,却隐约看见,二姐的脸上,似乎挂着凄惨的笑客。笑着转身走时,还又笑对我说道:“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本该在家种地。”
然后是漫长地等待高中的开学,在开学的前一天,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我时,她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地笑看说道:“好好读书,连二组的那份也给读上。”
现在,三十年之后,我给我的孩子说起这些,他有情愕然,有些不敢相信。不是不敢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让我这个男读书。而是不敢相信,有个漫长的时代,虽是正宗的社会主义,可中国乡村的孩子,却是普遍贫穷饥饿,衣无温暖,食无饱饭。作为父母。普遍无力去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并读完初中,高中,这是一个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留下的一份被时代早已忘记的社会歉疚。今天我们记述下来,也就是记记忆忆而已 (查看原文)
阿七
4赞
2021-05-23 12:18:28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我的那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