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传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有建立不朽之功绩者,乃自杨振宁始。”

从战火中走出的西南联大少年到万众瞩目的世界科学巨匠,

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的壮阔传奇人生!

跨洋亲访本人及众多同时代物理大师,

第一手资料翔实的空前绝后之作!

收录近百张私家照片,增补特别章节,

杨振宁本人签名认可传记版本

★ 编辑推荐 ★

◎ 杨振宁——屹立于世界物理发展史的科学巨匠 ◎

他是掀起革命的首位华人诺奖得主——在 “上帝怎会是左撇子”的质疑声中,与李政道一起大胆提出“宇称不守恒”,破除令整个物理学界一筹莫展的“θ-τ之谜”,不过而立之年便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因而感叹人类终于“走出了房门”。

他是为近代物理科学奠基的一代大师——“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与“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相提并论”的重要理论工作,是量子物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为重要的一个理论规范架构,其方程是近代物理科学300年来九组最重要的方程之一。

“杨—巴克斯特方程”被认为是影响拓扑学、量子群、代数等多个领域的基本数学结构。

CP不守恒、电弱理论、非阿贝尔规范场重整化……在杨振宁的学术贡献基础上,相继产生了9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甚至还有3位菲尔兹奖(数学界诺贝尔奖)得主。

他是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为20世纪物理学树立风格的泰斗级人物。已有百年历史的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在鲍尔科学奖颁奖词中如此形容——杨振宁的贡献“必将对未来世代有着足堪比拟的影响。”

◎ 读杨振宁,体味中华传统文化浸润下天才的诞生与成长 ◎

从战火纷飞的祖国走出的西南联大少年,如何成长为攀登学术高峰的世界顶尖物理学家?

出生在动荡的五四年代,文化不高的母亲让四岁的杨振宁在战乱频频的一年中,认识了3000多个方块字;中国学习代数获博士学位第一人的父亲在与儿子下棋的同时,教授他唐诗和古籍知识,在看出其数学天赋后,又请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雷海宗的学生丁则良教授《孟子》,直至他能全篇背诵。

少年杨振宁进入了民气凝聚的西南联大,开始炮火之下的学习生涯,此时不仅他的物理老师是“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等人,他的国文老师更是朱自清、闻一多、罗常培和王力……

之后,这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天才来到美国物理学顶尖重镇的芝加哥大学,接受“原子能之父”费米与“氢弹之父”泰勒的教诲。当时,与他一同学习切磋的同窗有日后的美国核武器重要顾问、加州理工学院前校长的戈德伯格,1988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施泰因贝格尔,日后的通用原子能公司总裁阿格纽,还有后来替美国海军设计响尾蛇导弹的威尔科克斯等等。

在异国之地,凭借因对中国文化深刻认知而来的信心,这位来自战时中国的天才少年面对不同文化和环境挑战时,不仅以西南联大得来的扎实的物理实力惊艳众人,更是让费米认可他是自己最好的学生,一步步成长为世界级的物理学顶尖学者。

◎ 读杨振宁,追寻物理学与人类科学事业发展的激昂与宏伟 ◎

正如人类科学进步中每一个激动人心的新发现,本书跟随杨振宁的人生轨迹,探寻充满惊异与震荡的诺奖成果诞生录:从“θ-τ之谜”的学界困惑与两个年轻人的大胆假设,到慧眼识珠的女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的证实,再到杨振宁他们发表时拥挤到就差叫人爬上吊灯的学术报告厅……人类终于在摸索中走出了备受谜题困扰的黑暗房间,一连串令人惊讶的物理发展就此进发,对物质基本结构的看法步步深化。

“量子规范理论是否足够美,以至于它是真确的?”在本书中,我们跟随杨振宁的学术轨迹,探寻秉承这种信念架构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如何发展,成为量子物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理论规范架构之一。不止如此,还有数学界与物理学界的互相渗透,以及统计力学和量子流体理论的领域的单位圆定理、在非对角长程序和磁通量量子化、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理论等等……通过杨振宁,了解古典物理科学如何在众多科学家的思考交织之中层层垒砌,焕然一新。

通过本书,理解杨振宁深邃清简的学术风格,一同体会万千物理学家在面对物理中精粹方程式之美时的庄严感、神圣感与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物理学的荣耀,杨振宁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一个“完整的可用的理论物理系统”能够被建构起来,“用这个系统,宇宙能够用纯粹推导的方式建造起来”。

◎ 读杨振宁,感受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与深切希冀 ◎

五四时代出生,七岁时在颐和园看王国维殉国处的纪念碑,少年时进入西南联大,于民族存亡之际成长于“似无止尽的长夜”,而后考取庚款留美,前往世界的舞台……

这位百岁老人,曾因背后有强大的中国文化做后盾,而在异国之地从没有过少数民族的感觉;曾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认为自己最大的功绩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曾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多方奔走,帮助大批中国高端学者赴美深造,也曾在得知中国原子弹是完全自主研发之后差点止不住泪水……他是一个年代的见证,与家国一道,从长夜步入曙光,再到“天大亮”的晨曦。

◎ 杨振宁签字认可的权威传记版本,新近增补特别章节,完整呈现传奇励志人生 ◎

资深科学文化工作者江才健,作为《中国时报》前科学主笔,曾前往世界多国采访科学家、科学实验室以及重要科学活动,深耕科学报道和论述工作二十多年,带着撰写《吴健雄——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的经验,穷四年之功,跨洋亲访杨振宁以及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等地故旧,整理大量生动详实的第一手采访资料。众多接收采访的重要科学家如今已离世,使得本传记成为无法复制的空前绝后之作。

本书还收录由杨振宁亲自提供的近百张私家照片,其中涉及众多科学界名留青史的重要人物,在深度刻画这位兼具天才禀赋、谦抑修为的跨世纪人物的同时,展现了他背后整个科学时代的丰富画卷。

另外,本次增订版比之前的版本增加了特别篇章《再版后记:东篱归根》,不仅对初次出版后杨振宁18年来的生活轨迹进行了补充,还对杨振宁在物理科学历史上的地位给出了一个总体评价。

★ 名人推荐 ★

◎ 江才健先生费时多年所完成的《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是一部甚具雄心的书。透过这本传记,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杨先生的学思生涯,也可以管窥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更可以掌握近代物理学的流变与演进。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

◎ 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有建立不朽之功绩者,乃自杨振宁始。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

◎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202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

◎ 我最好的学生就是一个中国人杨振宁。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原子能之父”费米

◎ 杨振宁应该再次得到诺贝尔奖。

——“氢弹之父”泰勒

◎ 在芝加哥大学和费米以及杨振宁、罗森布卢特一起学习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兴奋的经验。我从杨振宁那里学到的跟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一样多。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施泰因贝格尔

◎ 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塞格雷

★ 内容简介 ★

本书详细梳理杨振宁的学术成就和对现代物理发展的影响与贡献,并深入探寻其学术研究上深邃精简风格与独特科学品位的形成。这本传记不仅描述了杨振宁一生的行止,也为他在物理学上的历史地位做了一个总体评价,展示了20世纪现代物理学群星闪耀、蓬勃发展的鲜活剖面。

作者简介:

江才健

资深科学文化工作者,《中国时报》前科学主笔,曾前往世界多国采访科学家、科学实验室以及重要科学活动,深耕科学报道和论述工作二十多年。他也是《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在台湾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台湾阳明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高校教授《科学梦醒》(获金鼎奖),《大师访谈录》以及《吴健雄——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2011年荣获第三届“星云真善美新闻奖传播贡献奖”。

再版序
以诗代序
第一章 去来中国情
第二章 早熟的童年
第三章 昆明的岁月
第四章 纽约、普林斯顿到芝加哥
第五章 普林斯顿象牙塔
第六章 石溪新天地
第七章 分合李政道
第八章 宇称不守恒的革命
第九章 开创规范场论的大师
第十章 统计物理集大成
第十一章 有生应感国恩宏
第十二章 每饭勿忘亲爱永
第十三章 追求科学美感的独行者
第十四章 君子之交淡如水
第十五章 历史价值的信仰者
第十六章 何须惆怅近黄昏
后记
再版后记 东篱归根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和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时就相识的黄昆,是杨振宁年轻时代做学问和人生启蒙阶段最好的朋友之一,他们在昆明铁皮屋顶的教室里上课,在人声嘈杂的茶馆里论学议事。后来黄昆考上庚款留英,1945年到美国去留学。黄昆在英国书念得很好,还跟当时英国著名的量子力学大师玻恩合写过一本书。1951年黄昆学成立刻回到中国,后来成为中国半导体研究方面顶尖的代表人物之一。
黄昆在英国的时候认识了一位英国女孩里斯,也是念物理的,两人还合写过一篇论文,感情很好。1951年黄昆回到中国以后,里斯小姐在第二年也到中国和黄昆相聚结婚,后来就一直住在中国,也有了一个中国名字叫作李爱扶。
黄昆回到中国以后,中断了他原本做得非常杰出的科学研究,和几位中国的物理学家开始进行物理基础教育的工作,培养了几代年轻的物理学家,后来又倡议开始中国半导体的研究。
邓稼先是杨振宁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他们的父亲都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家里人也都认识,两人在北京念崇德中学的时候还是同学。1948年邓稼先比杨振宁晚三年也到美国留学。邓稼先是自费留美,经费上十分拮据,他几乎可以说是在枵腹向学的情况下,只花了11个月就念完博士学位,拿到学位之后9天就坐上了回中国的轮船。后来邓稼先成为中国造原子弹和氢弹计划中几个最重要的领导科学家之
一。
杨振宁1971年回到中国,中国还在“文革”当中,邓稼先这样顶尖的核武专家,虽然受到保护,但是后来“四人帮”也开始迫害到他们头上。杨振宁回到中国后,接待单位问他要见什么人,他就提到了邓稼先,这也使得邓稼先可以说是逃过了一劫。
杨振宁在美国一直很注意中国的发展,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就提到了邓稼先是领导工作的科学家。杨振宁回到中国,知道中国对于做原子弹是保密的,所以并没有问邓稼先这方面的事情。
杨振宁访问将要结束,在… (查看原文)

bookbug
3赞
2022-10-26 08:55:10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去来中国情

1929年秋天,杨武之应聘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任教,杨家也举家北迁到北平,住在清华园西院十九号(后来在新建西院时门牌号改为十一号)。此后一直到1937年,杨振宁和父母一起在清华园度过了相当平静的童年和青少年岁月。
1911年,用美国归还得自八国联军赔款半数的1100万美金而设立的“清华国立学堂”,本身就是中国近代史中混合着屈辱和自强情感的一个象征。因为“庚子赔款”的这个历史背景,老一代的清华师生都称自己的学校为“国耻纪念碑”。
这个学校是有远见的一批美国人在中国最好的投资。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E。1 James)在给美国老罗斯福总统的备忘录中写道:“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
年轻人,哪一个国家就能因这一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国最大的收获。如果美国在30年前已经做到把中国学生潮流引向美国,并使之扩大,那么我们现在一定能用最圆满、最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4
这一个“游美预备学校”,培养出了一个世代受美国精神影响的青年学子,这些人对于中国近代的发展确实产生了相当巨大的影响。
清华建校的校园,在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原是清朝初年康熙皇帝之行宫“熙春园”。到了道光初年,“熙春园”一分为二,西边取名作“近春园”。到了咸丰年间,“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亦遭到破坏。15
清宣统三年(1911年),清华大学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就荒废的这一片皇家园林上建立起来,它有着得天独厚的林园胜境,蜿蜒流过的万泉河和其间的湖泊小溪,更将其塑成“水木清华”。现在校园里荷花池畔有着朱自清塑像的“荷塘月色”,校园里闻一多和王国维的纪念碑,都述说着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清华大学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代大师荟萃鼎盛时期的绝代风华。
… (查看原文)

林晓溪
1赞
2024-05-18 10:11:51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早熟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