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了鸟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越来越多的朋友在观鸟。不只是鸟,其他物种和自然系统的各个细部,都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失败故事里,变得可见起来。于是继《单读30·去公园和野外》之后,本辑《单读》再度以“自然”为题,收录了周玮、任宁、安小庆、陈创彬、欧阳婷、沈书枝六位写作者的新近作品。

在地拉那认识不同物种,在盈江观鸟,在横断山间学习森林的智慧,在潮汕乡间守护水雉降生,在北京的公园看鸟和植物……他们用自己的感官和知识,敏锐地捕捉着不同时节、不同地域的生命细节,并为此流淌出丰沛的感情,时而因为美的景象,时而因为发现了新知,更多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它们生存的艰辛。

此外,本辑《单读》继续发表“水手计划”的作品。马来西亚华人女性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西南铁路工人背负了怎样的过往?第三届“水手”林雪虹和芮兰馨的写作都以自己的家庭史为原点,编织起被历史掩盖的普通人所留下的生命印痕。

作者简介:

周玮,博物学爱好者,英美自然文学译者,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

任宁,喜欢自然环境多过城市生活。发现了全中国范围内、云南德宏州境内和美国得克萨斯州哈里斯县的鸟类新记录。喜欢和创意人和创业者打交道。渴望描述生命的细节,把鸟作为对抗“时间失真”的方式。当你一只一只鸟地记下,就好像某种时间线变得稳固。

安小庆,彝族,传媒人,写作者。曾任《南方都市报》资深记者、《人物》杂志主笔。代表作《她们和她们》《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背上的桃花,水下的故乡,三峡30年》等。作品两度入围“全球真实故事奖”,获得该奖项2020/2021年度“特别关注作品”。立志成为一名合格的地球旅客、横断山妇女和植物的孩子。

陈创彬,男,1988年生,广东潮汕人。2018年开始观鸟。2020年回到家乡,开始进行持续的自然观察,尤其是鸟类的生活,并开始书写它们。

欧阳婷,自然写作者,出生于新疆,生活在北京,曾在媒体工作多年,出版有自然随笔集《北方有棵树》。十多年前开始沉迷于观察和学习自然,并且进入到自然写作领域。喜爱植物和鸟类,喜欢观察植物的生长机制、鸟类的行为,同时也密切关注着身边的生态、环境议题。目前在新作品的写作中。

沈书枝,80后,安徽南陵人。关注乡村与自然,有散文集《八九十枝花》《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拔蒲歌》《月亮出来》。现居北京。

林雪虹,马来西亚人,现居天津。曾获第十五届花踪文学奖小说评审奖。作品见于《星洲日报》《北京晚报》《南方周末》《字花》《山花》《滇池》等。当过家教、咖啡馆侍应生、翻译、中文教师。已出版散文集《别处的月光》和繁体中文版长篇散文《林门郑氏》。简体中文版《林门郑氏》将于夏天出版。

芮兰馨,四川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现为独立研究者。近些年她的研究从成昆铁路修建史展开,跟随铁路工人与见证者的回忆,重访和书写20世纪(1950 — 1980)西南铁路建设的多重记忆空间。

认识一个春天 周玮
盈江鸟事 任宁
纯真的“反动”:做真菌/地衣/苔藓/森林是怎样一种感觉 安小庆
我想讲的关于水雉的故事 陈创彬
我的伊林深水潭 欧阳婷
黄昏柏子香 沈书枝
水手计划
学做衣 林雪虹
未竟的路 芮兰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总是这样,看到无数鸟儿都在寒冬拼尽全力生活,看到它们坚毅地寻找食物,蓬松起羽毛停立在不挡风的空枝上,便会感到踏实而安定,我的心与它们之间,是一种朴素的感情,而不是“治愈”——活着有时是如此艰难,当然它们比我更难,我们仿佛在一起挨过这漫长的冬天。我甚至有点不愿意说出“观鸟”这个词,觉得这个词也有一种人类中心的意味,而宁愿说“我去感受鸟儿们的生活”。我有时也努力克制自己,不去下意识地用“可爱”形容它们,这脱口而出的“可爱”,是把其中真实的艰辛遮蔽了。 (查看原文)

尔雅
1赞
2025-08-21 17:14:43

—— 引自章节:我的伊林深水潭 欧阳婷

去大公园。
哪怕只是敲出这四个字,我心里也会漾起喜悦的微波。将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会清楚记得初次踏访的那个早春上午,一个野趣盎然的城市公园如何俘获我的身心。 (查看原文)

尔雅
2025-08-05 14:13:19

—— 引自章节:认识一个春天 周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