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母女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在生下我的那一刻,听到医生说“是女儿”,我妈一下就哭了。

【内容简介】

对于母亲来讲,母爱是一种天性吗,是否需要学习?母职,是一种被天生赋予的使命,不可回避,还是一种个人选择?

对于女儿来讲,和母亲的相处,除了天然的血缘、亲情联结,是否也是一种女性之间的相处?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我们和女性朋友或长辈能够深入探讨的话题,面对自己的母亲却往往难以启齿?

母女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为复杂的一种,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在寻求自我与寻求依恋的矛盾中,她们往往是最熟悉的对手,也是最坚固的盟友。

当下,一方面我们身边的母女关系越来越多元;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对于母女关系的认知和讨论,被放置于更复杂的语境和维度,既尖锐又模糊。

来自学者、女性创作者以及我们身边普通母女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青年一代对于亲密关系和家庭关系的理解,以及近年来女性精神处境、性别意识的真实样貌。

【编辑推荐】

在成为“母亲”或“女儿”之前,每一位女性首先是她自己。

她可以后悔成为一个母亲,她可以为过于严厉或过于沉重的母爱而痛苦。

《中国式母女》的作者们以“没有标准答案”的包容视角,坦诚地诉说自己的经历与思考,呈现母女关系从对抗到和解的多元可能。当女儿带着母亲走进医美诊所,当脱口秀演员用幽默缓解与母亲的代沟,当母亲逐渐放下对女儿“三十不立”的焦虑,当衰老与死亡的话题代替残忍又固执的爱……她们接受了彼此的不同与矛盾,也接受了永远无法彻底理解彼此的结局。

消除对母性的神化,让母女关系回归为人际关系的一种——这样的声音近年来越来越响亮。母与女不必受困于“爱”与“不爱”、“孝顺”与“叛逆”的二元对立,而可以在代际对话中重建平等边界。愿每一位在母女关系中困惑的读者,在阅读的共鸣中找到重新理解彼此、解放自己的钥匙。

作者简介:

【采访记者】

肖楚舟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2016年起为周刊撰稿,2022年成为周刊文化记者。

孙若茜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在周刊多年从事以文学领域为主的文化报道。

段弄玉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关注心理、教育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卡生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孙雅兰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长期从事文化领域的报道。

陈璐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关注艺术与文化,也在写作中靠近自己与母亲的关系。

序 中国式母女
Ⅰ 你爱我吗?你恨我吗?
你爱我吗?你会恨我吗?
妈妈的离婚三部曲
拍尽了母女,我不想再谈母女关系了
泥沼般的母女关系,为何难以脱离——专访日本精神病学专家斋藤环
母性里的黑暗——专访哥伦比亚作家皮拉尔·金塔纳
采访手记 “不想聊”的背后
Ⅱ 最熟的对手,最真的盟友
脱口秀解决了我的母女内耗
我带“虎妈”去医美
妈妈的养老计划是和我分居
两代母亲:一个背向世界,一个面向世界
寻求自我与寻求依恋——专访心理学者訾非
你后悔成为一位母亲吗?——专访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
采访手记 在回望中,重新“长大”
Ⅲ 和她站在一起
我家有个林妹妹:母女的同居生活
当妈妈与我谈论绝经
养“废”一个东北独生女,需要几步?
有一个“不扫兴的妈妈”是什么感觉?
中国式母女关系,“浮出水面”以后——专访计迎春教授
从B面聆听上野千鹤子
采访手记 平等、理解和边界感
后记 没有标准答案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斋藤环:“男性是没有身体的”,虽然是个打比方的说法,不过健康的男性基本上是意识不到自己身体的存在的。而女性的身体则有各种各样的大小不适,比如头痛、眩晕、便秘等等,和男性相比这样的情况更多见。另一点,孩子是通过女性的身体分娩的,男性不大会有自己的身体是特殊的想法,女性会因为共享这样特殊的身体而产生特别紧密的联系。为男性的父子之间,并没有母女之间那样的“具身性”,所以他们的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抽象的价值观上,这一点非常明显。我经常发现,母女之间的身体联系是相当紧密的,甚至可以称之为“细胞级别的融合”,虽然是个比喻,但是在女性的生活中,母亲犹如一种细胞成分融入女儿的生活,这样的情况很多。正因为如此,无论母女关系有多痛苦,都很难彻底斩断两人之间的联系,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挑战。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5-07-16 23:36:06

—— 引自章节:泥沼般的母女关系,为何难以脱离——专访日本精神病学专家斋藤环

在和女儿的关系中,引起女儿的“负罪感”就成为控制女儿的一种方式,比如如果你有一位很强势的母亲,她可能会用各种方式表达“我为了你竭尽全力”,甚至像是在进行一场压抑人性的比赛。比如为了女儿打工,学习各种技能,拼尽一切地工作,做出各种各样的贡献,让女儿产生巨大的罪恶感。当母亲试图通过内疚感控制女儿的时候,往往就会这样做。
而“负罪感”对儿子来说效果不大好。无论母亲做了多少事情,儿子也不会对此内疚,男人往往认为事情是理所当然的,根本不会感激。而对女儿来说则不同,会产生很强的负罪感。结果就是陷入无法抛弃母亲的状况,甚至哪怕对虐待或者抛弃自己的父母也会有负罪感。
比如最近很受关注的养老问题,男女差异就很大。当谈到谁来照顾年迈甚至痴呆的父母时,通常是女儿被迫负担照顾的责任,因为她对养育了自己的父母怀有愧疚感。相对来说,儿子就很少主动提出要照顾父母。男女之间负罪感的差异是一个很重要的 原因。

斋藤环:在日本很明显,母亲把自己所感受到的痛苦、不满和纠葛百分百地向女儿吐露,对儿子和丈夫却只字不提。她会把自己消极的感受全部对女儿说出来,造成一种被折磨得非常痛苦的印象,我想也是因为母亲和女儿的关系亲近又安逸造成的。结果就是确实给女儿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母亲认为女儿会接受她的这些抱怨,但她的女儿可能会感到不满,并想知道为什么她是她痛苦情绪的唯一出口,母女两人的想法在这一点上是不同的,这也是导致母女关系困难的一个原因。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5-07-16 23:36:06

—— 引自章节:泥沼般的母女关系,为何难以脱离——专访日本精神病学专家斋藤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