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学史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isbn: 9787542630971

作者简介:

威廉·文德尔班(Wilhelm Windelband,1848—1915),德国哲学家、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创始人,1848年生于波茨坦,早年在耶拿、柏林和哥廷根等大学学习,受教于黑格尔的学生、哲学史家库诺·费舍和价值哲学的创始人洛采,后历任苏黎世、弗莱堡、施特拉斯堡和海德堡大学教授。文德尔班认为哲学问题就是价值问 题,任何知识都要以价值为标准,提出社会历史科学也是关于价值世界的科学的观点,不仅在哲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对近代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有:《序论》(1884)、《哲学史教程》(1892)、《历史与自然科学》(1894)、《论意志自由》(1904)、《哲学导论》(1914)等。

中译者前言
作者序言(第二版)
导论
1. 古代哲学对于西方文化的重要意义
2. 古代哲学的分期
3. 古代哲学史研究的方法
4-6. 古代哲学的原始材料和后世的研究资料
上篇 希腊哲学
导言 公元前七到六世纪在希腊精神生活中哲学之基本状况
7. 地理概况
8. 社会政治背景
9. 伦理反思:“七贤”时期
10. 实践的和专门的学问
11. 宗教观念
12. 毕达哥拉斯的革新
13. 科学的最初问题
第一章 米利都的自然哲学
14. 泰勒斯
15. 阿那克西曼德
16. 阿那克西米尼
第二章 形而上学的冲突——赫拉克利特和爱利亚学派
17. 克塞诺芬尼
18. 赫拉克利特
19. 巴门尼德
20. 芝诺和麦里梭
第三章 调和的若干努力
21. 恩培多克勒
22. 阿那克萨戈拉
23. 原子论的开端:留基伯
24. 毕达哥拉斯学派
第四章 希腊的启蒙运动——智者派和苏格拉底
25. 折衷主义和专门研究
26. 智者派
27. 苏格拉底
28. 麦加拉学派和埃利斯一埃雷特里亚学派
29. 犬儒学派
30. 居勒尼学派
第五章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
31. 德谟克利特的生平与著述
32. 德谟克利特的理论哲学
33. 德谟克利特的实践哲学
34. 柏拉图的生平与著述
35. 柏拉图的理念论
36. 柏拉图的伦理学
37. 柏拉图的自然哲学
第六章 亚里士多德
38. 老学园派
39. 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与著述
40.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41.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42.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43.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诗学
下篇 希腊化-罗马哲学
44. 导言
第一章 各个学派之间的冲突
45. 漫步学派
46. 斯多亚学派
47. 伊壁鸠鲁学派
第二章 怀疑主义和折衷主义
48. 怀疑主义
49. 折衷主义
50. 神秘化的柏拉图主义
第三章 教父哲学
51. 护教论者
52. 灵知派及其反对者
53. 亚历山大里亚的教理问答学派:奥利金
第四章 新柏拉图主义
54. 亚历山大里亚学派:普罗提诺
55. 叙利亚学派:扬布里柯
56. 雅典学派:普洛克罗
译名对照表
索引(英文版)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柏拉图赋予了理念世界以自足的分离的实在性,这是他的思想中的不协调因素,而亚里士多德的工作就是为这种不协调因素找到最终的根据。诸理念的超越性必须被取消,因为它根本上只意味着经验世界的重复叠加。诸理念不能被看作脱离于诸经验对象,似乎是一种独立的存在。理念必须被看作实存的特殊本质,也就是实存的规定性内涵。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的学说既是他的贡献,也是他的弱点。亚里士多德的基本思想在于,超感性的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同一个世界。 (查看原文)

普布梨钨丝
1赞
2020-06-26 08:10:51

—— 引自章节:40.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芝诺的争论给出了关于爱利亚学派基本主张的最清楚的解释。他一贯地并且以逻辑和概念的方式彻底思考了“存在”这个概念,然而,这个概念自身又不足以领会和解释经验层面上的现实。赫拉克利特的设定与此相反,他认为事物的本质应该在一种有秩序的持续变易过程之中去寻找。芝诺的论证纯粹是存在论层面上的。它只承认唯一的、非被造的、不变的“存在”,并且否认复多性和“生成”的真实性,但却没有对它们的表象做出解释。赫拉克利特的论证完全是发生论层面上的。它抓住发生过程本身和它的永恒模式,却又没有能够把这种过程与一个终极和连续的现实存在关联起来。然而,“存在”概念是思想的一个必要设定,而且,发生过程也是不该被否认的事实。所以,从这两种学说的对立来看,希腊哲学清楚地了解到了它的任务,这就是以尚未明确的方式为最初的“本原”概念做出奠基。这个任务就是从“存在”出发来解释现象上的“发生过程”。 (查看原文)

普布梨钨丝
2020-06-15 09:56:51

—— 引自章节:20. 芝诺和麦里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