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康德(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家,本书集中体现了他的宗教思想。本书可以说是康德三大批判理论的进一步扩展,从理性限度的角度探讨了人类生活中重要的宗教现象。康德一方面极力倡导理性的最高权威,坚持用理性及其需要来衡量一切;另一方面,他又意识到理性自身的不足,意识到宗教信仰和教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康德在本书中认为,只是道德要实现至善理念,才导致对至善的全能者的需要,但这种看法也敞开了宗教的道路。也就是说,康德并不排除真正的信仰,只是这些信仰不能被纳入理性准则的范围,而信仰的基本行为则是在理性准则内的。

作者简介:

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与“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并进行哲学探究。在批判时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篇 论恶的原则与善的原则的共居或论人性中的根本恶
第一章 论人的本性中向善的原初禀赋
第二章 论人的本性中趋恶的倾向
第三章 人天生是恶的
第四章 论人的本性中恶的起源
总的附释:论重建向善的原初禀赋的力量
第二篇 论善的原则与恶的原则围绕对人类的统治权所进行的斗争
第一章 论善的原则关于对人的统治权的律法要求
一、善的原则的拟人化了的理念
二、这一理念的客观实在性
三、这一理念的实在性方面的困难及其解决
第二章 论恶的原则在对人类的统治权上的律法要求和两种原则彼此之间的斗争
总的附释
第三篇 善的原则对恶的原则的胜利与上帝的国在地上的建立
第一章 关于善的原则在尘世建立上帝的国时取得胜利的哲学观念
一、论伦理的自然状态
二、人应该走出伦理的自然状态,以便成为伦理共同体的一个成员
三、一个伦理共同体的概念是关于遵循伦理法则的上帝子民的概念
四、一种上帝子民的理念只能(由人主持而)以一个教会的形式来实行
五、每一个教会的宪章都是从一种历史性的(启示)信仰出发的,这种信仰可以称之为教会信仰,它最好是建立在一部《圣经》的基础之上
六、教会信仰以纯粹的宗教信仰为最高的诠释者
七、教会信仰逐渐地过渡到纯粹的宗教信仰的独自统治,就是接近上帝的国
第二章 关于在地上逐步建立善的原则的统治的历史观念
总的附释
第四篇 论善的原则统治下的事奉和伪事奉,或论宗教与教权制
第一章 论在一般的宗教中事奉上帝
一、作为自然宗教的基督教
二、作为博学的宗教的基督教
第二章 论在一种规章性的宗教中对上帝的伪事奉
一、论宗教妄想的普遍主观根据
二、与宗教妄想相对立的宗教的道德原则
三、论对善的原则的伪事奉中作为一种管理制度的教权制
四、宗教事务中良知的引导
总的附释
附录:康德有关《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的书信
致比斯特尔
致神学院
致司徒林
致国王威廉二世(草稿)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也就是说,可以有三种妄想信仰有可能使我们在超自然事物(按照理性法则,它既不是理论运用的对象,也不是实践运用的对象)方面逾越我们理性的界限。首先是这样一种信仰,即凭借经验能够认识某种我们自己也能够认为按照客观的经验规律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对奇迹的信仰);其次是这样一种妄想,即必须把我们自己凭借理性并不能形成任何概念的事物,当做我们在道德上的至善所必需的而接纳在我们的理性概念之下(对奥秘的信仰);最后是这样一种妄想,即凭借运用纯粹自然的手段能够造成一种对我们来说是奥秘的结果,也就是说,造成上帝对我们的道德的影响(对邀恩手段的信仰)。一关于前两种人为的信仰方式,我们在本书上两篇的《总的附释》中已经讨论过了。因此,现在我们有必要对邀恩手段加以讨论(它与神恩作用♀,即超自然的道德上的影响,还是有区别的。对于后者,我们只是容忍,但对它的自以为的经验,却是一种纯然属于情感的狂热妄想)。 (查看原文)

圆圆
1赞
2022-06-11 12:06:01

—— 引自章节:第四篇 论善的原则统治下的事奉和伪事奉,或论宗教与教权制

作为属于上帝之国的臣民,但同样(遵照自由律)作为上帝之国的公民,信仰者对上帝必须做出的真正的(道德上的)事奉,虽然就像上帝之国自身一样是不可见的,即是一种心的事奉(用心和诚实的事奉),并只能存在于把所有真正的义务作为上帝的诫命来遵守的意念之中,不能存在于仅仅为了上帝而规定的行动之中。然而在人这里,不可见的东西却需要借助某种可见的东西(感性的东西)来体现。 (查看原文)

圆圆
1赞
2022-06-11 12:06:01

—— 引自章节:第四篇 论善的原则统治下的事奉和伪事奉,或论宗教与教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