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哲学史方法论”是武汉大学哲学系三十年来的传统课程,由武汉大学哲学系的老前辈萧萐父、陈修斋、杨祖陶等人创立。该课程的学术信念是,按照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把哲学史和哲学看作是一致的(即历史和逻辑一致),在哲学史中寻求哲学规律,在哲学中奠定哲学史的根基。本书是在邓晓芒先生主讲本课程的录音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原来的课程是十六讲,但由于篇幅、录音设备及其他的原因,此处有两讲内容未能收入,故成“十四讲”。在本课程中,邓晓芒先生对苏格拉底和孔子的言说方式进行了比较,提出了苏格拉底以追问的方式进行学理式的辩论,而孔子以圣人的姿态用情感的方式进行辩论,并且这两种方式决定了中西文化的不同的观点。作者对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实用主义偏向的检讨,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十大文化错位的阐述,其中贯穿了中西比较的方法。

作者简介:

邓晓芒,2009年12月起,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此前曾长期任教于武汉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研究,是西学东渐一百多年以来,直接从德文全译康德“三大批判”的国内第一人。邓晓芒先生用自己的思考、讲坛和著作,深度介入当代中国思想进程和精神建构,在思想界独树一帜。

第一讲 绪论
第二讲 哲学史方法论新探
第三讲 论历史感——现代解释学的启示
第四讲 中国哲学中的反语言学倾向
第五讲 中西辩证法的生存论差异
第六讲 辩证逻辑的本质
第七讲 关于道家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
第八讲 西方哲学史中的实体主文和非实体主文
第九讲 胡塞尔现象学导引
第十讲 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思想
第十一讲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吉说方式比较
第十二讲 让哲学说汉语——从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译说起
第十三讲 对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实用主文偏向的检讨
第十四讲 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的十大文化错位
后记
再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你可以发现,在历史中有一种规律,就是人性越来越得到解放。人性是追求自由的,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间,它的层次会越来越高。所以,海德格尔讲,人是活在将来的,人先行到未来。人的本质就在于他是先行到未来的,他是为将来而活着的。如果一个人仅仅为现在而活着,那他就已经不是人了,他就是动物。” (查看原文)

Singanushiga
8赞
2019-12-11 18:54:29

人有一个好处就是他的未完成性。赫尔德提出人的特点是百无一能,但是他有一点比动物要高,那就是他的未完成性。正因为他百无一能,所以他可以向所有的方面发展,他的缺点便是他的优点。还有他的非专门性,手的特点就是非专门性,它不是仅用来干某件事情的,它可以干任何事情。如果你把它看成只是干某一件事情的,那它就被异化了。 (查看原文)

白日忽西幽
4赞
2020-03-14 18:54:03

—— 引自章节:第二讲 哲学史方法论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