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是黑格尔《精神哲学》的中文首译本。精神哲学是黑格尔《哲学全书》(由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组成)的最后,也是最高和最难的部分。原书除绪论外,划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三大篇,依次阐述了:(1)人的精神从与动物意识无别的自然精神发展成为自由精神的历程;(2)人的自由意志在人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世界历史发展中实现的历程;(3)人的精神在世界历史中通过艺术、宗教、哲学达到绝对自由境界的历程。本书是完整地把握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内在联系、人学实质和深远影响的重要著作,其主观精神篇可说是黑格尔关于人的心灵和认识的具体发展的惟一专著。本书是学习和研究黑格尔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近现代西方哲学及其相互关系的学人所不可或缺的西方古典哲学名著。本书译文力求切合原著原意,为了帮助读者阅读,书前附有“译者导言”;书中增添了必要的注释;书后附有中德对照索引。
作者简介: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德国最伟大哲学家之一。是德国哲学中由康德启始的德国古典哲学运动巅峰,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
1770年8月27日生在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一个官吏家庭。
1780年起就读于该城文科中学,1788年10月去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主修神学和哲学。
1793年─1796年在瑞士伯尔尼一贵族家中担任家庭教师,1797年末─1800年在法兰克福一个贵族家庭里担任家庭教师。
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
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
1808至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在此期间完成了《逻辑学》(简称大逻辑)。
1816~1817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
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
1818年后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并于1829年当选柏林大学校长,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
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等。
译者杨祖陶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27年生于四川达川市。1945年入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师从金岳霖、汤用彤、贺麟、郑昕、洪谦诸教授,1950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文学士)后留校任教。1959年调武汉大学哲学系任教。1982年被评为教授,1990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顾问,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现今著名康德、黑格尔研究专家邓晓芒的导师。
绪论
精神的概念
划分
第一篇 主观精神
A 人类学
灵魂
a 自然灵魂
b 感觉灵魂
c 现实灵魂
B 精神现象学
意识
a 意识本身
b 自我意识
c 理性
C 心理学
精神
a 理论精神
b 实践精神
c 自由精神
第二篇 客观精神
划分
A 法
a 财产
b 契约
c 法与不法
B 道德
a 故意
b 意图和福利
c 善与恶
C 伦理
AA 家庭
BB 市民社会
CC 国家
第三篇 绝对精神
A 艺术
B 启示的宗教
C 哲学
人名索引
术语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其实我们必须宣布,认为教师得仔细地依照他的每个学生的个性去研究和发展这个个性的主张,是一种空洞的无稽之谈。教师完全没有时间做这种事。孩子们的特性在家庭的范围内是被容许的;但从入学起就开始了一种按照普遍的秩序和大家共同的规则的生活;正是在学校精神必须被引导到摆脱自己的特异性、知道和愿望普遍的东西、接受现存的普遍的文化。灵魂的这种改造,而且只有这种改造才称为教育。一个人越是受过教育,在他的行为举止中就越少出现某种仅仅是他特有的东西、因而某种偶然的东西。 (查看原文)
鼻言
2 回复
6赞
2012-03-01 18:49:57
—— 引自第69页
……理想的内容将行动力量的感觉注人青年之中;因而青年误以为自己负有使命、也有能力去改造世界,或者至少把在他看来支离破碎的世界重新加以安排。青年热血沸腾的精神看不出,他的理想中所包含的实体性的普遍东西,究其实质而言,已经在世界中得到了发展和实现。在他看来,上述普遍东西的实现是对这同一个普遍东西的背离。因此他感到他的理想和他自己的人格都不为世界所承认。这样一来儿童与世界生活在其中的和平就被青年打破了。由于指向于理想,青年就好像具有一种比在为其特殊暂时利益操心的成年人那里表现出来的更为高尚的思想和更为伟大的无私。但是,另一方面必须指出,成年人不再束缚于其特殊冲动和主观意图,并且不再只忙于个人的提高,而是投入到现实的理性中去,并证明自己是为世界工作的。青年必然到达这个目标。他的直接目的是这个:使自己受教育,以便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在实现理想的尝试中成为成年人。
在开始时,青年觉得从其理想生活进入市民社会的过渡是一种痛苦的向市侩生活的过渡。直到那以前青年只把时间和精力用于普遍的对象,并且只为自己本身劳作,而正在成为成年人的青年在进入实际生活时,却应当为他人工作,并关心各种细节。尽管这样的事现在是属于事情的本性—因为如果某件事要做,那就必须进展到处理细节——,那么对于一个人来说开始忙于细节却是很痛苦的,同时他的理想直接实现的不可能性使他患上了疑病症。这种疑病症是每一个人都不容易摆脱的,尽管它在许多人那里也可能并不显著。人越晚害这种病,它的症状就越令人担忧。这种病症在脆弱的人们那里可能持续终生。人在这种病态的情绪中不愿放弃他的主观性,不能克服对于现实的憎恶,并正因此而处在相对的无能状态,而这种无能是容易变为一种现实的无能的。因而人若不愿毁灭,那他就必须承认世界是一个独立的、本质上完成了的世界,就必须接受世界给他提供的条件,就必须从难以亲近的世界那里夺取他为自己本身所… (查看原文)
吴起
2赞
2022-05-01 14:53:30
—— 引自章节:a 自然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