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指《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
作者简介: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谥曰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太清宫镇,古属亳州谯城)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原文摘录:
⑧大器免成:即大器无成。此句传世本皆作“大器晚成”,流传既久,已深入人心。但是帛书本此句作“大器免成”,竹简本作“大器曼成”。通行解读因受传世本影响,仍解读“免成”、“曼成”为“晚成”,实则“免成”即免于成,即无成之意,“免”即免去之意,应读如本字,不可读作为“晚”之借字。“曼成”亦即“无成”,“曼”可解释为“无。”《小尔雅·广诂》云:“曼,无也。”《广雅·释言》亦云:“曼、莫,无也。”此句解释为“大器无成”于义较传世本为可取。就常识而言,既说方就有隅,既说音就有声,既说象就有形,说“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加一“大”字,则“方”变成“无隅”、“音”变成“希声”、“象”变成“无形”,其义皆前后相反,这正是在否定的表述中肯定“大方”、“大音”、“大象”的“大”,肯定其超越于规定性之上的非凡的特质。“大器免成”一句解释为“大器无成”则恰与上下文意相符。“大器”与“大方”、“大音”、“大象”一样,都是道的化身,道不成不坏,大器也无所谓成与不成,故日无成。若作“大器晚成”,则既与上下句例、文意不合,亦颇失其思想之本义。今人于此已有所辨析,可参考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校释》、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又北大汉简本《老子》此句作“大器勉成”,“勉”与“免”同音通假。今从帛书本作“大器免成”。 (查看原文)
bookbug
2 回复
19赞
2022-11-02 08:56:14
—— 引自第161页
0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03.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0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0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0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0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0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0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1.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 (查看原文)
Kaxiumu
21赞
2016-01-04 18:56:35
—— 引自章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