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第二批判,出版于1788年,是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重要部分。从内容上来看,如果说“纯粹理性批判”的任务是要确定人类认识能力的先天要素及其先天要素的若干规定,那么,“实践理性批判”的任务就是研究理性的实践使用的先天原理的可能性、范围和界限。康德从人的纯粹理性现实具有的实践能力出发并以之为标准,确认了纯粹理性的先天普遍规律,即道德律。并提出自由概念使之成为“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结合的基石。本句读亦采用逐字逐句地在课堂上解读研讨方式,根据录音整理为本书稿,其对研究康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邓晓芒,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人。1964年初中毕业即下放农村当知青,10年后回城当搬运工。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史硕士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评为教授,2010年起改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德国哲学》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的翻译和研究,又旁及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中西哲学和文化比较、文艺理论和文学评论等,并积极介入社会批判和热点问题,创立了“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已出版著作29部,译著7部。
句读绪论
序言
导言 实践理性批判的理念
部分 纯粹实践理性的要素论
卷 纯粹实践理性的分析论
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诸原理
§1.解题
注释
§2.定理I.
§3.定理II.
绎理
注释I.
注释II.
§4.定理III.
注释
§5.课题I.
§6.课题II.
注释
§7.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
注释
绎理
注释
§8.定理IV.
注释I.
注释II.
在德性原则中实践的质料规定根据表
I.纯粹实践理性原理的演绎
Ⅱ.纯粹理性在实践运用中进行一种在思辨运用中它自身
不可能的扩展的权利
第二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对象的概念
着眼于善恶概念的自由范畴表
纯粹实践判断力的模型论
第三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
对纯粹实践理性的分析论的批判性说明
第二卷 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
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一般辩证论
第二章 纯粹理性在规定至善概念时的辩证论
I.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
II.对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的批判的消除
III.纯粹实践理性在其与思辨理性结合时的优先地位
IV.灵魂不朽,作为纯粹实践理性的一个悬设
V.上帝存有,作为纯粹实践理性的一个悬设
VI.总论纯粹实践理性的悬设
VII.如何能够设想纯粹理性在实践意图中的扩展而不
与此同时扩展其思辨的知识
VIII.出于纯粹理性的某种需要的认其为真
IX.人的认识能力与他的实践使命的明智适当的比例
第二部分 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
结论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这个例子比前一个例子的层次就更高了,它涉及道德的可能性,即在义务和丧失生命之间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前一个例子中,人的理性和自由任意终归还是为了人的最根本的感性生存即生命的保存服务,所以终归还只是被当作一种达到自然目的的手段,它本身还不是绝对目的。相反,在这个例子中生命本身成了可以牺牲的手段,而目的则回归到理性和自由本身,在这一境界的高度,人就可以做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了。 (查看原文)
燕过留声
2023-12-26 14:12:53
—— 引自章节:注释
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在政治哲学界,这几年谈得最多的是柏林。以赛亚·柏林的两种不同的自由的区分特别在英美的政治哲学界有很大的影响,他的一篇最有影响力的文章就是《两种自由的概念》。消极自由在柏林看来实际上就是不受任何外来干扰的那种自由;积极自由就是要做某件事情的自由。在消极和积极的两种意义上面来说呢,是和康德有吻合之处,但是也不完全一样。因为所谓消极自由在康德这里呢,就是不受任何感性质料、经验的东西束缚而独立,这是康德的消极的自由。柏林的消极的自由则是非常具体的,它本身就是一些经验质料的例证。比如说,我的财产不受干扰,我的人身不受伤害,我的住宅不受侵犯,我的言论不受制裁等等,可以数出一大串。这些都是一些经验的命题,他认为这些都属于消极的自由。消极自由就是在一些起码的人权上面我不受伤害的自由,他是从经验方面来理解的。而康德完全是从超验的方面来理解的,要离开所有这一切质料而独立。康德着眼于它的形式,就是意志本身不受干扰。那么,以赛亚·柏林着眼于它的经验质料。但对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区分是康德最早提出来的。而以赛亚·柏林对积极自由非常反感,他认为积极自由是导致极权、导致不自由的一个最重要的根据。所以他认为所有的自由应该立足于消极的自由才是真自由,积极的自由是虚伪的。 (查看原文)
超人means?
2024-03-28 21:18:16
—— 引自章节:部分 纯粹实践理性的要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