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著名学者徐贲教授,是一个很难用学科来界定的学者,既是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也是社会学的、法学的;他是激情与理性的奇妙的混合,既熟悉国际前沿学术成果,具有强大的理论阐释能力,又拥有对当下问题的现实感和洞察力。在《与时俱进的启蒙》这本书中,他借助对启蒙的思想史-实践史的深入而综合的批判性分析,介入了当代中西思想争论,重申了启蒙,认为启蒙的核心理念(自由、理性、人道主义等),永不过时。
作者简介:
徐贲,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科高研院兼职教授。1950年生,苏州人,美国马萨诸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主要著述有《明亮的对话》《统治与教育》《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在傻子与英雄之间》《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阅读经典》《经典之外的阅读》《人文的互联网》等。
序 关于本书与启蒙
第一章 导论:重申启蒙的四个主题
1. 重申启蒙:重申什么,如何重申
2. 自主的人:理智与心智
3. 可靠知识与认知更新
4. 现代自由民主政治
5. 世界主义与爱国主义
第二章 英国启蒙:自由与保守
1. 宽容、自由和理性
2. 启蒙者眼里的英国自由
3. 从乡土社群到市民社会的苏格兰启蒙
4. 苏格兰启蒙的情操与市场
5. 英国启蒙的德性社会学
6. 从英国式自由到英国式保守
7. 保守什么,为何保守
8. 自由和宪制的柏克
9. 宪制传统和良序社会
第三章 法国启蒙:理性与革命
1. 理性与迷信
2. 理性与自由
3. 从理性到公共理性
4. 启蒙导致极权吗
5. 自由政治与暴力专政
6. 法国的政治观念启蒙
7. 政治哲学与政治方略
8. 法国启蒙与法国革命
9. 革命的思想起源不等于革命性思想的起源
第四章 美国启蒙:制度与人性
1. 独步世界的新大陆启蒙
2. 美国启蒙何以“美国”
3. 自由的政治理论与启蒙
4. 公民自决与宗教信仰
5. 制度与人性
第五章 德国启蒙:国家与普世
1. 宗教启蒙与大学革新
2. 国家构建和官僚治国术
3. 自上而下的国家主义启蒙
4. 文学和诗化的德国启蒙
5. 康德启蒙的实践理性与普世原则
第六章 孟德斯鸠的政治社会学专制理论
1. 自由与专制
2. 专制之恶
3. 权力制度与帝王权术
4. 形形色色的国民性腐化
5. 君权和贵族政治的残局
第七章 开明专制与改革
1. 从经济到政制
2. 理性时代的改革
3. 打造新的合法性基础
4. 革旧维新的政治红利
第八章 启蒙与开明专制
1. 什么是开明专制
2. “有悔意的君主时代”
3. 启蒙时代的尚贤政治
4. 国家目标与行政理性
第九章 梁启超的国家主义后发启蒙
1. 昨日的争论与今天的启蒙
2. 作为辅臣和启蒙者的梁启超
3. “革命不得共和而得专制”的延伸
4. 梁启超的“开明专制”
5. 梁启超的国家主义启蒙
第十章 新文化运动与陈独秀的革命启蒙
1. 新文化运动是怎样的后发启蒙
2. 新文化启蒙的“科学精神”
3. 新文化运动的民主启蒙
4. “伦理觉悟”和“伦理革命”
5. 启蒙时代的文学与政治
第十一章 书籍、阅读和启蒙的社会影响
1. 旧制度下的书籍出版
2. 书籍出版与商业利益
3. 思想史与社会史
4. 粗俗读物的颠覆力量
5. 阅读与言论
6. 启蒙时代的知识人
第十二章 与时俱进的启蒙:真相、认知、观念
1. 持灯和摆渡:没有启蒙的世界会更好吗
2. 启蒙的三个部分:真相、认知、观念
3. 传承怎样的启蒙
4. 自由是启蒙的灵魂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启蒙是我们在社会里一点一滴共同积累的智识成果,它不一定能改变现实但能改变人们看待现实的方式和他们对现实的看法,在现实晦暗不明、是非不清的时候尤其如此。正如希腊作家尼可斯·卡赞扎基斯(Nikos Kazantzakis)所说:“启蒙的真义在于用清楚的眼睛去看所有的黑暗。”要享受光明的快乐,需要我们自己先睁开眼睛,而不是装瞎或自己蒙住眼睛。 (查看原文)
芝麻
5 回复
7赞
2023-07-28 21:40:16
—— 引自章节:序:关于本书与启蒙
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在当时影响极大,是歌德作品中读者最多的,拿破仑说他把这本书读过7遍。这部小说描述的是个人内心与社会逆境的冲突。它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人道主义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有没有实现的可能。这种人道主义的人是高度理想化的,与我们在美国启蒙中看到的那种比兽类好不了多少的人是完全不同的。虔诚的犹太教徒和基督徒都知道,人性基本上并非是善良的,美国启蒙对人的看法也是如此:谁如果相信人性自然就是善良的,那他就是白痴或者傻瓜。正是从人性不可靠,人性中有邪恶的因素这样的认识出发,美国启蒙造就了美国那种限制人性恶的长久有效的宪法。可以说,这个宪法就是为限制人性之恶量身定制的。这样的人性观正是德国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万万不能接受的。
歌德笔下的少年维特就是一个优秀得近乎人性完美的人物他的行为指导来自高尚而优美的感觉(是感伤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他与装腔作势、精神颓废的贵族和死气沉沉、势利死板的资产阶级同样格格不入。他爱上了公务员的女儿绿蒂(Lotte),绿蒂的未婚夫阿尔贝特(Albert)虽然是一个有同情心又好心肠的人,但却是个既无趣又浅薄的资产阶级人物。绿蒂和阿尔贝托结婚了。维特最后见到绿蒂的时候,他们情不自禁地相互拥抱、亲吻。但是绿蒂挣脱了,发誓永远不再见维特。彻底绝望的维特最后选择了自杀,在他的桌子上是一部莱辛的《爱米丽雅·迦洛蒂》(Emilia Galott)。
维特代表的是自然的人,在歌德那里,自然赋予人奔放的热情、充沛的活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而艺术则是完美人格的自然实现。维特的悲剧在于,他充满了高尚美好的激情,但却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处处碰壁,一筹莫展。他的自杀是一个好人向一个坏世界发出的抗议。就像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里王妃洛克莎娜(Roxane)的自杀和莱辛的爱米丽雅·迦洛蒂自杀一样,维特的自杀是没有出路的出路。但是,歌德把它表现得特别浪漫,维特的自杀是… (查看原文)
芝麻
7赞
2023-08-28 09:56:32
—— 引自章节:4 文学和诗化的的德国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