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是一种怀疑和论证、辨析和评估、探索和综合的能力,也是这一能力的实践行为。这样的“批判”既是认知的,也是伦理的,既是审慎的知识验证,也是实践理性的判断。批判性思维的根本作用在于帮助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能尽量辨别真相,做出对错、是非或正邪的判断,从而增强生活中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理性参与力量。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的是自欺与欺人的可能关系。第二部分讨论的人的情感、情绪、欲望如何影响真实思考和正确判断,主要体现为“认知偏误”和“捷径思维”。第三部分讨论人的思考方式如何应对逆境现实和受其何种影响,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乐观幻觉、偏见、歧视、歪理、假话、贪腐、伪善、不实宣传、集体沉默、装聋作哑、心知肚明地附和谎言和说假话。

作者简介:

徐贲,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1992)、Disenchanted Democracy(1999)、《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 (1996)、《文化批评往何处去》(1998,2011)、《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2005)、《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2008)、《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2009)、《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2010)、《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2011)、《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2012)、《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2013)、《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2013)、《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2014)、《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2014)、《颓废与沉默:透视犬儒文化》(2015)、《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2015)、《经典之外的阅读》(2018)、《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2019)。

前言 轻信与自欺:批判性思维的陷阱
第一部分 认知与自欺和欺人
第一章 无处不在的自我欺骗
第二章 认知失调是怎样一种自我欺骗
第三章 认知迷误与道德过失
第四章 人为什么对谎言深信不疑
第五章 开放社会中的认知验证和考验
第二部分 情绪·欲望·认知
第六章 捷思—偏误与轻信和自欺
第七章 说理谬误和认知偏误
第八章 认知错觉和认知偏误
第九章 情感的昏智与认知
第十章 社会情绪的认知与伦理
第三部分 困顿的世界,难测的人心
第十一章 逆境忧患与抑郁现实主义
第十二章 心灵鸡汤与乐观幻觉
第十三章 上当受骗的环境力量:批判性思维与人文教育
第十四章 迷信、偏见和愚昧:批判性思维与启蒙和人性
第十五章 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和真相: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判断
第十六章 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和真诚:批判性思维的伦理和合理性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萨特认为,自欺是一个与现代人生活如影相随的问题。自欺发生在我们对自己说谎的时候,自欺让我们摆脱眼前的痛苦,却造成了我们长期的精神贫困。我们说服自己相信不该相信的,是因为这样比较省事,比较方便。生活在不自由的状态中,说服自己接受现实要比改变它容易得多。我们对自己说谎,因为我们需要相信自己别无选择,但其实选择总是有的。相信自己别无选择,而不是承认有选择而不敢选择,这更能让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躲避选择。这样我们就无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P46) (查看原文)

纳云仙
1赞
2021-10-09 10:35:21

—— 引自章节:第二章 认知失调是怎样一种自我欺骗 / 039

正义和良心行为经常招致祸端,大多数人不能坚持良心,选择了沉默。正因为如此,环境也就变得更加险恶。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知识分子的沉默问题——逃避道德责任,游离于公共事务和社会正义之外,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查看原文)

湛蓝天色晚
1赞
2021-09-01 12:35:37

—— 引自章节:第三章 认知迷误与道德过失 / 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