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羞耻与必然性》(第二版)是当代杰出的道德哲学家之一伯纳德·威廉斯影响很大的著作,重点讨论了羞耻、必然性、责任、能动性等主题是如何在希腊文学与哲学中展开的,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偏僻入里,充满洞见,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切关怀。
作者简介:
伯纳德•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1929—2003),20世纪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主要研究领域是伦理学、知识论、心灵哲学和政治哲学。威廉斯对功利主义和康德伦理学的批判,以及对道德和道德要求的本质的探究,主导了近30年来西方伦理理论的思维,在某种意义上是这一时期重要的道德哲学家。著有《道德运气》(1981)等作品。
译者吴天岳,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希腊罗马哲学、教父哲学与中世纪哲学,尤其关注这一时期心灵哲学和道德哲学的研究。著有《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
《羞耻与必然性》导读 / 林丽娟 撰
序 言i
2008版序言vii
第一章 古代的解放
第二章 能动性的核心
第三章 确认责任
第四章 羞耻与自律
第五章 必然的身份
第六章 可能性、自由与权力
尾注一 羞耻与罪责的机制
尾注二 菲德拉的区分:欧里庇德斯《希波吕托斯》
第380—387行
参考书目
索 引
出处索引
译者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然而,akrasia(一般译为“不自制”、“意志软弱”等等)这一特殊概念非常抵触将它与其伦理起源相剥离:这个想法就包含某种具有伦理意义的东西。实际上,人们现在已经意识到,可以恰当地称为akratic[不自制]的现象,并不必然像亚里士多德所设想的那样,代表坏之于好、欲望之于伦理理性的短暂胜利。尽管如此,akrasia在当代的讨论中,仍然通过短期之于长期的胜利来加以辨认;或者是一个人所认同的行动路线被他不那么认同的路线击败;或者至少是,一个人有意识地做他较少有理由去做之事,而不做他更有理由去做之事。有关akrasia的理论理当提供解释这些情形的框架。但是,对这一理论的追寻,仍然是在把心理解释置于同伦理关怀的含混关联中。为什么我们必须假定,通过这些术语得以辨别的情形构成了一类事件,它们拥有一种特殊类别的心理解释呢?所发生情形的相关描述,在很多情况下,只能以反观的方式(restropectively)才能获得,而且是作为某种解释的一部分,该解释建立或重建了一个人的身份认同,以及一种理由胜于另一种的意义。其后果是,一个情节是不是一个和akrasia相关的情节,其关键可能取决于后来的理解。一个已婚男子和另一个妇人有了情事,当他试图结束这一切时,可能会发现自己在这一努力中摇摆不定,并且在他们决定不再相会后又去见他的情人。如果最终他和他的妻子在一起,他可能会把这些情节看作是不自制的。但是如果最终他和他的妻子分手,而和他的情人生活在一起,这些情节就有可能并不算作不自制的,而成为一系列暗示,它们将要证实他真正更有力的行动理由。假定在这些情节发生的时刻有一类特殊的心理事件(psychological event),如果事情以其中一种方式发展它就出现,而换一种方式发展它就不出现,这纯粹就是错觉了;然而,akrasia,就其提供了一种心理解释而言,理当解释这一事件。我们有理由说,akrasia与… (查看原文)
HRM
3 回复
3赞
2014-01-25 01:55:09
—— 引自第46页
我们身处的伦理处境不仅超越了基督教,而且超越了它的康德式和黑格尔式遗产。对于人类已经取得的成就,我们心态矛盾;对于人类可能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一个仍然强大的理念认为,人类不应该在谎言中生活),我们心存希望。我们知道这世界不是为我们而造,我们也不是为这世界而造,我们的历史并不讲述蓄意而成的故事,我们也不可能期待在世界之外或历史之外,找到恰当的位置来验证我们的活动。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赞
2018-06-28 10:44:59
—— 引自第1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