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富裕与道德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比尔·盖茨与梅琳达·盖茨、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作序推荐

◆彼得·辛格——美国《时代》周刊“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被《纽约客》誉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在世哲学家”

◆伦理学的必读文本,重印五十余次

···

【内容简介】

应像解救落水儿童一样,救助千里之外的受难者?

富豪应该捐赠他们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捐赠行为并非可有可无的善行,而是我们必须做的?

···

在不牺牲具有同等道德重要性的东西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具有提供帮助的能力却不作为,这是否就是不道德的?著名伦理学家彼得·辛格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并依靠强有力的哲学论证,挑战人们对极端贫穷的固有态度。

本书收录了彼得·辛格的三篇代表作——《饥饿、富裕与道德》《解决世界贫困的辛格方案》《亿万富翁应当捐赠什么?你应当捐赠什么?》。其中,通过这些文章,他主张,对于处于贫困中的人们,无论距离远近,我们都负有相同的道德义务。辛格进而提出了一个解决贫困问题的激进方案,在其中确立了富豪和普通人对于穷困之人的不同捐赠标准以及分别负有的义务。

本书亦另附比尔·盖茨与梅琳达·盖茨,和何怀宏所作的两篇序言;安德鲁·库珀批判“辛格方案”的文章《超越慈善》;以及辛格对此文的回应《贫困、事实与政治哲学》。在当下这个全球慈善事业变得愈发重要的时代,辛格的文章及其所激起的思想涟漪,仍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对待。

···

你也许会认为辛格的观点在其文章最初发表时有点超前,但现在他的时代已经来临。

——比尔·盖茨与梅琳达·盖茨

《饥饿、富裕与道德》是应用伦理学中最重要的文本。辛格给予了我们现代哲学中最简单、最有力的论点,那就是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利夫·韦纳,伦敦国王学院

对于那些对世界事务、贫困与社会正义感兴趣的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学者与学生来说,《饥饿、富裕与道德》是一本必读之书。

——《国际对话》

···

【编辑推荐】

◆彼得·辛格的《饥饿、富裕与道德》自发表后便迅速成为应用伦理学领域讨论最广泛的文章之一,被认为是西方伦理思考的典范。

◆辛格提醒我们重新思考义务与慈善的划分,也提醒我们警惕于错误的直觉。必须“把钱捐出去”的辛格方案被认为是激进的,但正是它以近乎残酷的命令抛出了我们必须直面和回应的问题。无论是对于捐赠对象的选择,还是对捐赠方式的疑虑,我们不难找到书中所述在自己生活中的对应物。

◆作为这种回应的一部分,本书另收录了安德鲁·库珀《超越慈善——对“辛格方案”的世界主义替代方案》,以及辛格对此文的回应,以期呈现有关贫困问题更为丰富的讨论视野。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1946—),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牛津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普林斯顿大学生物伦理学教授。20 世纪 70 年代凭借《动物解放》一书和《饥饿、富裕与道德》一文声名大噪,前者被誉为“现代动物解放运动圣经”,后者引发学界和大众关于全球贫困的激烈辩论。他是《不列颠百科全书》当前版本中的伦理学主要词条的撰写者,在伦理学领域声誉卓著。他创建了慈善组织“你可以拯救的生命”(The Life You Can Save),积极救助处于极端贫困中的人群。2005 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以及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澳大利亚十大影响力公共知识分子”,在“2013年全球思想领袖榜”中位列第三。另著有《为什么成为素食主义者:合乎伦理地饮食》(Why Vegan? Eating Ethically)、《同一个世界:全球化的伦理》(One World Now: the Ethics of Globalization)、《实践伦理学》(Practical Ethics)、《动物权利与人类义务》(Animal Rights and Human Obligations)等。

···

【译者简介】

王银春,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人文与艺术学院哲学系访问学者,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正义、慈善伦理文化,著有《慈善伦理引论》。

序 比尔·盖茨与梅琳达·盖茨
中文版序: 贫富、慈善与远近 何怀宏
前言
致谢
饥饿、富裕与道德
解决世界贫困的辛格方案
亿万富翁应当捐赠什么?你应当捐赠什么?
附录一:超越慈善-——对“辛格方案”的世界主义替代方案
附录二:贫困、事实与政治哲学——对《超越慈善》的回应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这有点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一位阔太太,她说她“很爱人类”,但对身边的人却不容易爱得起来。的确,有些知识分子爱的似乎是抽象的人,而不是具体的人,而且希望给人类造就一个尘世的天堂,为此他们也容易主张激烈、快捷的手段和集体行动。但他们的爱似乎不是我们常常在普通人那里见到的关爱。当然,我说的这些人和慈善的远近还不一样,或者说是把“远”推到了一个“全”的极端。 (查看原文)

三辉君
9赞
2021-09-07 13:57:23

—— 引自章节:饥饿、富裕与道德

对于愿意深入思考也不背离常识的人们来说,的确应该考虑到损害生命的贫困的各种因果与救助行为的长久效果。无论慈善者还是受难者都不是孤立的个人,所有的人都是生活在一种关系之中的。他们生活在一个政治社会中,也生活在一个家庭之中,或至少是来自一对父母。那些贫困的儿童不是没有父母的,他们的父母为他们做了些什么?他们所处的社会和政府又为他们做了些什么?所有的人对自己的同类的痛苦都有一种关心的救助的义务。但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应超过不是他们父母的人,本国政府对本国人民的责任也应当超过其他国家的政府。社会条件对家庭的制约性不能完全抹杀前一点,当今世界的趋于全球化也不能完全抹杀后一点。如果我们不考虑这些情况,不做出某些改变,贫困就很可能还会继续发生。为什么在同一个政治社会里,最初处境相同的家庭后来会发生大的差距?为什么在有的政府的领导下或制度中,本来是资源的富国,却恰恰会变成“资源诅咒”,而其他一些拥有大致同样的资源,甚至有的资源更贫乏的国家,却能够成为一个丰裕的社会? (查看原文)

三辉君
9赞
2021-09-07 13:57:23

—— 引自章节:饥饿、富裕与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