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利科哲学思想演进发展的一些重要论文,是利科关于现象学和诠释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诠释学历史的研究,第二部分是解释理论的研究,第三部分是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利科的思想并没有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众多的思想传统都影响了他,从现象学到分析哲学、结构主义和批判理论,这些理论都被塑造为一个原创而独特的诠释学视野,从而使这部已经出版了40余年的著作,仍对当代诠释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语言和意义的本性,行为、解释和主体性的本性,是当代诸多学科所日渐关注的问题。对于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学批评家和社会科学家来说,澄清这些问题已成为一项迫切而不可避免的任务。但是,在英语世界里,这项任务的执行仍受到两方面的阻碍,一方面是学科界限的体制性规定,另一方面则是对欧陆思想传统的长期隔绝。毫无疑问,对保罗·利科的著作的逐渐了解,将极大地有助于人们去克服这两个障碍。作为战后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利科在许多令人吃惊的课题上写出了具有创见和富有权威的著作。近年来,他把他的注意力更直接地转向了语言问题,进入与诠释学传统的持久对话。诠释学传统的成员几世纪来都关注解释过程,与这种传统的对话就形成本书所包含的论文的背景。
本书所收集的论文是利科哲学发展中的一部分,这些论文既反映了这种发展,而本身又是在继续这种发展。就反映这种发展来说,这些论文是对利科在其生涯过程中所出现的许多思想的再现和提炼。论文中所涉及的意义、行为和想象,虽然讲得不多,但都表明与他的早期的工作有深层的联系。正如在他早期的著作中一样,同样在这些论文里,人类有限性的本体论仍是哲学反思的视域。然而,至少在两个方面,这些论文也是他思想发展过程的继续。利科现在的方法显然是诠释学的,是对他早期着重于现象学的工作的一种转折。现象学虽然可能仍然是诠释学不可超越的前提条件,但它超出所有其前提必须要考察的诠释学。方法论的改变是与最初研究的对象的改变紧密相连的。研究的直接焦点不再是主观过程的意向对象,或者说甚至不再是个人经验的象征表现,而是全部书写话语领域,文本和类似于文本的领域。这种方法和对象的双重变化反映了利科工作正在朝向不断发展他的思想这一任务,朝向曾有设想但迟迟未达到的 “意志之歌”的继续发展。
在这些论文中,读者将会发现一种哲学,尽管它宣称忠诚,却是真正开放的。利科的思想并不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他的思想并不受 某种正统专制立场或某个已经建立的学科界限所限制。他的工作包含许多人类理智传统的积极成果,从诠释学和现象学到分析哲学、结构主义、批判理论,这些积极成果被融进了一个富有创见的和独特的视野中。读者也将会发现,利科远远不只是一个讲英语国家中的人一般所理解的那种 “哲学家”。他的著作并不局限于狭窄的逻辑和语言学问题领域,而是深入到多学科的广阔舞台。利科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是一位把其注意力转到各种领域并对那些社会、政治和理智问题表达自己见解的思想家。他那博大而富有开拓的思想,不可能不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作者简介:
保罗•利科(1913—2005)法国著名哲学家、当代最重要的诠释学家之一。他生前曾担任法国国际哲学学会会长,巴黎现象学诠释学研究中心主任;他曾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巴黎索邦大学教授、南特大学教授,并为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等大学的客座教授。立柯一生著作等身,前后共出版了20多部著作,发表了数百篇学术论文。2004年11月,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授予人文领域有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第一部分诠释学历史的研究
1诠释学的任务
2诠释学与意识形态批判
3现象学和诠释学
第二部分解释理论的研究
4间距化的诠释学功能
5什么是文本?说明和理解
6隐喻与诠释学的核心问题
7占有
第三部分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
8文本模式:被视为文本的有意义行为
9科学与意识形态
10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著作中的证明问题
11叙事的功能
参考书目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一 精神分析中的“事实”标准
在精神分析中,什么可以作为一个可确证的事实值得考虑?[…]精神分析—[…]—是发生在分析情境中,更准确地说,是发生在分析关系中的代码化。正是在那里发生了某事,可以被称为分析经验。换句话说,与逻辑经验主义认识论类同的所谓的“可观察的”,就是首先在分析情境中、在分析关系中被探求的。
分析关系用什么方法,导致了对可能为理论所考虑的事实的选择:
[1]首先进入到研究和诊断领域的仅是那些能够说出的经验部分。[…]不是作为心理现象的本能,甚至不是作为能量的欲望,而是作为能被译解、翻译和解释的意义的欲望。因此,理论必须解释我们所谓的欲望的语义学维度。[…]将精神分析的事实定位于意义动机领域之内。
[2]分析情境不仅挑选出可说的,而且挑选出对另一个人所说的。[…]“移情”不仅在精神分析的技术中有其位置,而且也在有关标准的认识论探求中有其位置。它揭示了人的欲望的建构性特征:它不仅能被谈论,被带入语言,而且可以与另一个人对话;更为具体地说,它是与另一个否定其要求的欲望进行对话。因此,从人的经验中挑选或过滤出来的东西,也就是当下主体间的欲望维度。
[3]由分析情形引导的第三个标准涉及某种无意识呈现的内在一致性和反抗,这导致弗洛伊德他恼了与物质现实相反的“心理现实”(psychical reality)。[…]一般与意义确定的与实在相对立的东西,正是构成心理实在的东西。[…]精神分析一开始就宣称,幻想是一种代表了心理现实的范式,但它通过某种努力,即自身被理解为哀悼活动,也即被理解为本能欲望的失落对象的内在化而持续着。[…]与精神分析相关的就是某个主体使什么成为其幻想的(东西)。
[4]分析情境从能进入到故事或叙事中的主体经验中加以选择。[…]并非仅仅是要回忆某种孤立的事件,而是要能形成有意义的序列及其有序的关联。简言之,就是在某个故… (查看原文)
蟥阿螞
1赞
2015-11-16 21:08:06
—— 引自第236页
作为一个整体的叙事话语可能会是哪种生活形式,这就是我所谓的“探究叙事功能”。(275)
一 历史叙事与小说叙事的结构统一性
2.情节概念
一个事件要成为历史性的,它就必须不仅仅是一个单一发生的事件,它必须在促成情节演化方面得到界定。我们可以直接地说,这一概念将提供在历史学家的历史与小说的叙事之间的关联。
什么是情节?W. B. Gallie《哲学与历史解释》:专注于一个故事的行为现象学将成为我们的出发点。[…]一开始,某个故事描述了许多人物的一连串的行为和经历,或真实,或虚构,这些人物在如下场景中被再现出来,或是在变化的场景,或是人物对这些变化作出反应的场景。,接下来,这些变化就揭示了在场景和人物后面所隐藏的东西,这就产生了某种新困境,它要求对之进行思考或行动,或二者兼而有之。对此困境的回应将故事带至结尾。
相应地,听故事就是把一系列的行为、思考和情感理解为某种特定指向的显现。[…]通过这种指向,我们被情节发展推着走,而且,我们关注着这一过程的结局和高潮,以此来回应这种推力。[…]“毕竟是可接受的”,这刻画了任何故事理解的特性。(278)
说明的唯一功能就是帮助读者进一步跟着故事走。历史学家让我们接受的这种普遍化的功能就是,当跟着故事走的过程被中断或被模糊化的时候,它使这个过程更顺畅。因此,说明必须被织入叙事之网。[…]叙事行为并不仅仅在于将插曲彼此相连上,它也从分散的事件中构建了意义的总体性。在跟随故事方面,叙事技巧方面反映在试图“整体把握”连续的事件中。[…]叙事运作有一种judgement的特点,更准确地说,具有某种康德意义上的反思判断的特征。叙事和跟随故事已然就是带着某种目的对事件进行“反思”,这一目的把时间融入到了序列的总体中。(279-80)
二 小说叙事与情节
符号学模式向叙事的扩展,是结构分析的一般趋势,结构分析致力于将叙事“去编年化”,… (查看原文)
蟥阿螞
2015-11-16 21:10:30
—— 引自第2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