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的需要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为了生存,我们需要什么?体面为人,我们需要什么?

◆我们有权为哪些人的需要发声,是只有我们自己的,还是包括陌生人的?陌生人是否介意我们为其发声?

···

为了回应这些疑问,叶礼庭对当代政治和伦理学领域里所说的“陌生人社会”进行了一次历史考察,探讨我们为了自己、为了陌生人,可以做些什么。他创作了一部令人动容的作品,让哲学回归其应有的位置:成为生而为人的艺术的指南。

叶礼庭以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曾面对的情境开篇,引人思考:面对门外陌生的、穷困的老者的需要,我们能做什么?继而从文学、宗教、启蒙运动等多个向度展开讨论,对“人的需要”的思考成为其中一以贯之的脉络。为此,叶礼庭带领读者重新审视了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奥古斯丁等人的宗教信仰、休谟和鲍斯韦尔关于死亡的思考,以及亚当·斯密和卢梭对于乌托邦的设想。

···

援引西方传统中一些影响巨大的思想家之观念、智慧和论辩,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在讨论“陌生人的需要”时,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或者应该讨论什么。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凭借极具可读性的文风,叶礼庭将说服人们,本书所讨论的议题的确非常重要,而且值得一 再为之一辩。

——“布克奖”得主,萨曼·鲁西迪

一场关于生而为人我们有何需要,以及如何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确保有资源的人和资源匮乏的人维持陌生状态”的非凡思考。

——《卫报》

非比寻常、美妙的论述,引人深思!

——《新政治家周刊》

···

【编辑推荐】

◆叶礼庭是国际上公认的政治、人权和国际关系专家,他不仅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且亲身参与政治实践。2001年出版的作品《伯林传》收获了中文世界读者的极高评价。叶礼庭在民族主义、恐怖主义、人权事务等问题方面见解深刻、著述颇丰,而其从政经历也使其区别于一般的学院知识分子,在西方学界和普通读者间影响力非常大,曾获乔治·奥威尔奖、汉娜·阿伦特奖等奖项。

◆2017年,三辉图书出版了叶礼庭的民族主义“三部曲”:《血缘与归属》《战士的荣耀》《火与烬》。这三本书相互补充,构成了叶礼庭在民族主义这一议题上的独到理解。

◆从“需要”的角度切入,本书对经典作品、经典论述进行了新的解读: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讲述的是一个人的需要取决于他的阶层与身份,在荒蛮的自然界,人类的需要无异于那些“寒碜的赤裸的两脚动物”;休谟、斯密也在各自的理论体系中也谈论了在宗教逐渐退出社会权力中心时,现代人所逐渐架构出来的“何为幸福,何以为人”的意识。叶礼庭将其糅合在一条思考脉络中——生而为人,我们需要什么?

◆《陌生人的需要》是叶礼庭早期的作品,但已经体现出他对公民权利、民主政治等议题的思考,他从文学、宗教、启蒙思想等方向入手,为当代哲学和伦理学领域惯常讨论的“陌生人社会”提供一个历史的考察向度。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叶礼庭(Michael Ignatieff, 1947- ),当今世界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知识分子。叶礼庭曾任教于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也曾担任战地记者和政治评论员多年,出任多国政府顾问,提供人权、民主、公共安全和国际事务方面的深刻洞见。其文章多见于《纽约书评》《金融时报》《新共和》等媒体,另著有《伯林传》《血缘与归属》《战士的荣耀》《火与烬》《痛苦的正当尺度》等作品。

1987年,他的家族回忆录《俄罗斯相册》获得加拿大文学最高荣誉——总督奖;

2001年,获乔治·奥威尔奖;

2003年,获汉娜·阿伦特奖;

2016年11月,获得加拿大平民最高荣誉——加拿大勋章;

2016年至今,担任中欧大学校长。

···

【译者简介】

陈晓静,女,浙江舟山人,所学为对外汉语专业,曾从事文宣等工作。

致谢
前言:悲剧与乌托邦
1 自然性与社会性 李尔王
2 灵与肉 奥古斯丁、博斯、伊拉斯谟、帕斯卡尔
3 形而上学与市场 休谟与鲍斯韦尔
4 市场与共和制 斯密与卢梭
结语:流浪与归属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作为全人类诉求的一种新表达,普遍人权为何在反驳种族、部落和社会的差异上收效甚微一需要的自然属性为我们揭示了答案。人类实际的共同需要与动物无异。我们的共性远不及我们的差异重要使生命珍贵的是差异,而非一致性。平等并不为我们所重视。在我们给自己定位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为人子女、父母、同胞和邻居的身份,而不是人类。正是这张人际关系的密网和它赋子人生的意义,满足了我们真正重要的需要。
对需要的主张,及基于此自然与社会所发挥的作用,《李尔王》做了最为深刻的反思。通过展示一个因丧失这种信任而变得残忍无情的世界,这部戏剧旨在说明我们为什么必须无条件地去相信他人的需要。需要的主张将强者与弱者关联起来,但是有朝一日,如果弱者提出要求时,强者却要求他给出理由的话,那意味着,回应恳求的目光的将是强者无知的凝视。这就是弱者的噩梦,也是李尔在第二幕第四场时开始承受的。 (查看原文)

熊猫の大叔🌈
1赞
2021-12-09 17:38:43

—— 引自章节:1 自然性与社会性 李尔王

卢梭的乌托邦是一个需要共和国,是一个通过民主来限制其规模、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的社会,最重要的是,在那里,通过国民国内消费,其减少了不平等、忌妒和争。为了社会团结、公民美德,社会生活高于个人生活的地位,在一整套对需要的民主限制中,它遏制了欲望。这么做也有代价。一个社会如果遏制公民的经济欲望,凭借自给自足在国际劳动分工中保护自己的政治诚信,努力使财物与收益的分配成为集体选择的事务,那么它就面临着经济停的风险。这
些社会还有可能无力满足公平社会的首要条件一一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此外,要遏制不平等和提升公民美德就必须控制个人欲望,这可能会伤害自由,但这也是共和政体的存在意义( raison d’etre)。
按照卢梭的理解,在需要的共和国中,只有当个体服从的约束是受自身意志驱使、自主选择的,公民才能获得自由。在这样的社会里,只有当每个公民都赞同时,少才能是多。这样的一个共和国,需要每个公民英勇展现斯多葛式的自制力:想要保持真正的自由,每个人都要发自内心地认同集体意志克制欲望带来的東缚;在面对相较其他人而言对自己更有吸引力的激情时,每个人都必须加以拒绝。卢梭寄希望于公民平等的实践自身能够消除相互竟争的诱惑。美德会成为天性,即美德完全地社会化,这是因为社会应该消灭忌妒的诱因。卢梭并不试图掩盖他的乌托邦对公民美德的强烈要求。如果他们放松防范,如果他们将德行的选择托付于他人,如果他们放弃对自身激情与政体所具有的主权,那么共和国就会放弃自由。在对需求的专制中,它就走向了终结。如果说卢梭是在为一个需要的共和国辩护,那么斯密则将未来社会设想成了一个以欲望的无限膨胀为经济动能的集团。斯密认为,不论是自然匮乏还是欲望得到满足,都没有可能来限制人类无尽的物欲和这个系统的供给能力。某种程度上,斯密预见到了商业经济扩张带来的马尔萨斯极限问题,并用劳动分工理论驳斥了它们。只要每人在单位时间内的生产率能够… (查看原文)

熊猫の大叔🌈
2021-12-09 17:36:43

—— 引自章节:4 市场与共和制 斯密与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