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637,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选择共情:让你拥有疗愈自己、改变世界的能力》
内容简介
如何提高一个人的的共情能力?如何改善共情缺失的社会现状,消除不同群体间的偏见和隔阂?如何减轻过度共情带来的心理上的负担?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这本书里。《选择共情》是斯坦福大学副教授贾米勒·扎基多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娓娓讲述了当今社会的人们因为缺乏共情带来的人际交往不畅、职场恶性竞争、医患关系紧张乃至种族隔离等问题。同时,贾米勒·扎基还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新观点——共情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格特质,而是一种可以习得和发展的能力。并且他结合前沿心理学研究成果,给出了“如何提升共情水平”的实践方法,使本书成为一本既饱含温情又科学实用的佳作。
当所有人的共情能力都得到释放和发展,我们的生活、人际关系、组织和社会的状态也会越来越好。理解并学会共情,也能让愈发冷漠分裂的世界更加包容与温暖。
作者简介
贾米勒 · 扎基 (Jamil Zaki)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斯坦福大学社会神经科学实验室(Stanford Social NeuroscienceLab)负责人,斯坦福大学跨学科研究机构Bio-x成员。
共情研究领域的新星,在2017年斯坦福大学开学典礼上,斯坦福大学校长马克 特希尔-拉维尼(Marc Tessier-Lavigne)在演讲中引用了他的研究。
其研究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纽约客》《大西洋月刊》等报刊争相报道。
目 录
引 言 共情的真相– 001
共情,激发善良的心灵超能力- 005
现代社会正在毁灭共情之心- 009
关于共情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吗- 012
共情不是不变的特质,而是可习得的能力- 017
第1章 成为“好人”还是“坏人”,由你自己决定– 021
大脑会随经验、选择和习惯变化- 024
共情约30% 由基因决定- 027
环境会影响人的共情能力- 030
相信共情的可变性,是提升共情能力的基础- 034
第2章 会不会与他人共情,完全出自你的选择– 039
人们总是选择对当下有用的情绪- 043
如果共情会带来痛苦,人就会回避共情- 048
正确的心理拉力可以激发共情之心- 050
有意识地培养共情能力可以改变大脑- 057
第3章 建立人际联结,消除群体性偏见– 061
群体内外的界限会摧毁共情- 065
人际联结能增加对群外人的共情- 067
接触与合作能快速化解偏见- 069
有效的接触是转变现有的权力结构- 071
与过去和解,与未来联结- 076
第4章 叙事疗愈,用艺术重塑感受– 081
戏剧表演:认知共情的推手- 085
小说阅读:打开共情之门的钥匙- 091
电视广播:开启疗愈之路- 093
叙事艺术:减少群体间的冲突- 094
第5章 共情疲劳:如何摆脱过度共情的危害– 101
见证了太多痛苦- 105
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107
共情对医务人员的危害- 111
自我关爱能让人免受共情疲劳的影响吗- 114
有目的地共情,明智地体恤他人- 118
要共情关怀,不要共情忧伤- 121
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有效的方式利用共情- 126
第6章 建立善意反馈系统,让组织良性发展– 129
用从众心理激发善意- 132
战士心态下的美国警察- 135
带着公平和尊严倾听并解释- 139
偏见可能来自与自己人的共情- 143
对犯错的人零容忍是正确的吗- 147
建立关注感受的规范,避免一味强调秩序- 149
第7章 利用科技,激发并培养共情– 157
网络的发展导致共情减少与冲突升级- 160
社交媒体:撕裂社会结构的工具- 163
虚拟现实:培养共情的“终极武器”- 164
增强现实:更好地识别情绪- 169
结 语 共情的未来– 183
致 谢 — 189
附 录 1 共情包括哪些内容– 193
附 录 2 本书科学证据评估体系– 199
附 录 3 每章观点科学性评级– 203
译者后记 共情为何与共情何为– 213
前 言
共情的真相
我8岁那年,我的父母打算离婚;而直到我12岁时,他们才正式离了婚。
他们的出生之地可以说相隔万里:母亲出生于离智利边境很近的秘鲁南部,而父亲则出生于巴基斯坦。在母亲25岁时,华盛顿州立大学为来自贫困国家的学生提供了奖学金,她就是其中一位。大约在同一时间,祖父给了父亲一张去往美国的单程机票以及仅够在华盛顿州立大学上一个学期的钱。母亲和父亲分别从秘鲁首都利马和巴基斯坦拉合尔这两个大小与洛杉矶相近的城市前往树木繁茂、宁静祥和的普尔曼小镇,也就是华盛顿州立大学主校区的所在地。
初到陌生之地,父亲和母亲都感到很迷惘。在巴基斯坦,父亲可称得上中产阶级,但在美国,他却是一个穷人。母亲则被安排到当地的一个家庭,以便能帮她尽快适应当地生活,但这里离学校有上百公里之遥。她大部分时间都是只身一人在学校学习。当华盛顿州立大学为国际学生举行欢迎招待会时,父亲为填饱肚子而来,母亲则为交友而来。在欢迎招待会上,他们认识了彼此。
父母在结婚后搬到了马萨诸塞州的郊区,并在那里生下了我。后来,他们对美国生活越来越适应,对彼此却越来越不适应。父亲开了一家计算机硬件公司,每天工作18小时以上。他梦想拥有一辆米色的奔驰和一幢桃色别墅,但这些都不是母亲真正想要的。有好几年,父亲很少回家,母亲便萌生了离婚的想法。
后来,父母彼此越来越疏远,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十分紧张。除了法庭之上,他们均有意避免直接接触彼此。每个周末,父亲都会在特定的时间在母亲房子外的路边等我,当我走出门后,母亲会锁上门,不露面。在我13岁时,我的祖母去世了。那个周末,当父亲来接我时,母亲走了出来,接着,他们拥抱了彼此。这是在近10年中,我记得的他们一次彼此对视。
那段时间,我在父母的住所之间来回穿梭,也可以说在平行宇宙之间来回移动,每个宇宙都有其优先级,同时充满恐惧和怨恨。母亲是典型的秘鲁人,看重的就是家庭。她为离婚会对我产生怎样的影响而焦躁不安,并努力找出使我陷入痛苦的蛛丝马迹,并将这些全部记在她的“心理账户”上,这个“账户”中罗列着父亲给我们带来的种种伤害。而在父亲看来,才智过人和雄心壮志比什么都重要。他经常告诉我,在巴基斯坦,在大型考试中得分的学生能上大学,第二名则会流落街头。当我的成绩下降时,父亲会满腹狐疑,并怀疑送我上大学是否值得。实际上,他一直在非常辛苦地工作,并给予了我和母亲很多,而我和母亲却把他贬为只会赚钱的混蛋。我们怎么会看不到他的艰辛呢?
父母都曾试图将我拉入他们之间的斗争中。他们各自向我透露了一些隐瞒彼此的秘密,以获得我的好感,并希望我违反一方的规则。当我不想参与时,他们会愤愤不平地指责我站在另一方那边。我们三个都相信,某一天,我会从他们中间选择一位,离开另一位。
这让我想起了1983年的经典电影《战争游戏》(WarGames)。在这部电影中,马修·布罗德里克(Matthew Broderick)饰演的天才少年入侵了一个名为“约书亚”的人工智能程序。他并不知道,约书亚连接着北美防空司令部。他玩了一个模拟美苏之间核战争的游戏,结果差点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约书亚掌控着北美防空司令部的导弹系统和火力装置,准备发射核弹,幸好这名少年成功说服它先尝试每一种可能的策略。约书亚很快意识到,无论这两个国家做什么,它们终都将灭亡。约书亚反馈说:“这个游戏真奇怪,赢得比赛的方法就是不比赛。”
因此,对于父母之间的游戏,我决定不参与,或者至少不按他们希望的方式参与。当他们通过我“斗争”时,我努力地克制着。我试着理解他们,而不是站在谁那边。尽管他们都很痛苦,但一直都对我很好。我从母亲那里学会了控制内心与思想的方法;同时,我也适应了父亲的生活法则。这个过程很艰苦,像许多离婚家庭中的孩子一样,我被一种离心力拉向不同的方向,有时会不知道自己该相信什么。不过,父母之间的联系虽然断了,但我学会了调整自己以适应他们的习惯,并设法与他们保持联系。
回想那些日子,我充满了感激之情。父母各自的经历可能大不相同,但都很真实、很深刻,这也许是我学到的重要的一课。
编辑推荐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变革之作,改变你对共情的认知。
我们通常都认为共情是一种人格特质,有的人天生共情能力强,有的人天生情感淡漠,甚至是反社会人格者。但在本书中,贾米勒·扎基完全颠覆了这种认知,告诉我们共情是一种可以激发和培养的能力,善良也是一种可以培养的特质。
既温情又实用的佳作,教你释放共情的力量。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具有共情力的人?管理者如何在组织内部建立善意的反馈系统?医务人员面对患者时如何改善“过度共情”等负面情绪?在本书中,贾米勒·扎基结合前沿心理学研究,给出系统的实操方法,帮助我们提升共情能力,改善生活品质。
一本可以改变世界的书,给愈发冷漠分裂的世界开出一剂良药
当今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冷漠和分裂,尤其是疫情爆发后,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偏见不断加深,而改变这一切的关键,就是利用共情的力量。
中国政法大学心理学教授马皑、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博士汪冰、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沃顿商学院终身教授亚当·格兰特、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科学》杂志重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