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真正的精神自救是看好这颗心
✿用佛学智慧回应现代人的心灵困境,重拾内心安顿的力量
✿治愈几万人的课程汇集成书,附禅修入门音频指导
✿李诞、易立竞、梁文道、孟岩重磅推荐
—————————————–
【编辑推荐 】
1.真正的精神自救就是看好这颗心:直击现代人的心灵困境,重获内心安顿的力量
内卷、躺平、逃离城市、人生是旷野的口号,何处寻找安心之道?一方面,现代人有诸多的心灵疑惑,想要看清却无能为力。
另一方面,市面上出现了各种身心灵和疗愈活动,玄之又玄,一次旅行真的可以治愈心灵吗?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回应心灵的追问?
这本书就从现代人的日常处境和体验出发,看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佛学智慧,如何回应当代人的心灵追问。
2.专为现代人而写的佛学智慧读物,抛开繁复玄学的概念,只谈贴近生命的问题和答案。
出于当下的身心灵热潮,年轻人也开始涌入寺庙,市面上有关佛学的课程或活动层出不穷,但其中对佛学思想的曲解和简化导致许多人会陷入错误的思维误区,在修心的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
本书应对这一症结,同时将古老的佛学智慧,作了最贴近现代人现实生活和心灵状况的解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头梳理了佛学的精神关切和内在逻辑,将“苦”“空”“无常”“缘起”等常见的佛学概念的解读,置于当下的生活中,使得每个人能在日常中体会和运用佛教的智慧,安顿自己。
3.陪伴、感动、治愈几万人的课程汇集成书,禅宗美学融入装帧,一场纸上的疗愈之旅。
本书修订与整理自“看理想”热门同名音频节目《人生解忧:佛学入门40讲》,自2021上线至今,获得了无数听众的好评、眼泪,以及分享自己解开心结后的喜悦与平静。
特别的是,本书的装帧灵感取自禅宗美学,封面来自私藏的铃木大拙的墨迹,腰封背后隐藏了一首禅偈。翻第一页并不是正文,一行墨迹“本来自由人”,用云萱纸还原了禅宗墨迹的质感,可以裁开单独装裱。
希望读者不要带着过多的负担进入佛学,本自具足,其实每个人的灵魂,天然是干净的。
4.匆忙时代,多与自己相处,附详细的禅修入门指导与同步音频。
禅修对身心都有非常多的好处,如今“正念冥想”在年轻人中也非常流行,甚至变成了某种新兴的商业模式,但其中也存在非常多的误区,如何正确的在家禅修?本书就提供了详细的禅修入门指导,并扫描二维码可以收听同步的声音指令,帮助读者在家逐步正确地练习。在匆忙或不安时,多与自己对话和相处,就会找到答案。
5.特别收录三篇心灵访谈,回答身边人真实具体的观察与困惑。
如年轻人去寺庙烧香,底层心理是什么? 为什么“安顿自己”越来越受关注? 放下执着是否意味着躺平? 我们该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心之地? …… 本书特别设置了“口头禅”一章,精选整理了三篇心灵访谈,在松弛的对话中,聊一聊自己的或身边最真实和具体的观察与困惑。
6.附解忧信箱入口:一本有信箱的书,提供可以安心倾诉和提问的解忧时刻。
每本书中都会附一张卡片,上面是“解忧信箱”的入口。读完本书,如果你还有解不开的疑惑,或想分享你曾经的解忧时刻,可以写信到这本书的专属邮箱,作者会认真阅读并回信。一本书即是一期一会,希望你也能获得一份解忧的力量。
———————————
【内容简介】
在普遍的心灵危机之下,何处寻找安心之道?
本书是一本适合现代人读的佛学智慧入门读物。从现代人的日常和体验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佛学看似玄妙的概念,用佛学真正的精神关切,来回应当代人种种的心灵追问,帮助每个感到人生之苦、对环境、人生、自我有困惑的人,重获内心的自由和安顿的力量。
本书回到悉达多的经历说起,他在菩提树下到底觉悟到了什么,他又是如何应对生命最初的疑惑的?第二章“观自我”解答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如何面对不确定的世界?什么叫与自己和解?“四圣谛”“五蕴”“无我”等概念回应地正是这些疑惑。第三章“观众生”解答的是人与他人的关系,为何我们常感到孤独?善恶是绝对的吗?菩萨到底存在吗?这一章通过讲解《心经》《金刚经》等经典来回应这些疑惑。第四章“观生死”面对的是人终极的疑惑:为何会对死亡恐惧?我死后会去哪里?真的有转世与投胎吗?本章将解读什么是佛教的生死观,以及我们该如何为死亡作准备。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的必须经历的过程,环境与内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也是每个人必将修炼的功课。这本书解答的,就是这些贴近生命,难以思索却又无法逃避的问题。
作者简介:
成庆,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明清禅宗史与中国近代佛教思想史。工科出身,曾担任电信公司工程师与金融报社编辑,后攻读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因个人对于生命议题的关注,转向佛学研究。自2016年起,持续在高校、寺院与各个文化机构开设佛学系列通识课程,曾在《网易云音乐》开设佛学音频课程— “有趣的佛学通识课”。 2018年起,受《十三邀》、单向空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机构邀请,以佛学角度介入当代思想文化议题的分享与讨论。2021年起,担任“化城文化”学术顾问,策划多场禅宗艺术展览,致力于以禅的表达来为社会公众提供多元的艺术与思想资源。2022年,在“看理想”主讲热门音频节目《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第一章 悉达多
缘起
普遍的心灵危机下,何处寻找安心之道?
第 1 讲
探究生命意义的冲动 : 古印度的精神世界
第 2 讲
悉达多,你为何出家? 悉达多的苦与自由
第 3 讲
悉达多,你觉悟到什么? 觉悟的内涵
第二章 观自我
第 4 讲
为何“生”也是人间之苦? 人生八苦
第 5 讲
我们为什么会苦? 躁动的五蕴、爱欲执着
第 6 讲
从“苦”走向“佛系”
第 7 讲
你为何如此执着? 贪嗔痴慢疑与不正见
第 8 讲
世界是“常”还是“无常”? 无常
第 9 讲
“我”真的存在吗? 无我
第 10 讲
从“无我”看“与自我和解
第 11 讲
如何破除“我执”? 戒律的精神与修行的逻辑
第 12 讲
八正道与“定”的修行
第 13 讲
“四念处”的内涵与实践
第 14 讲
心的锻炼: 从 0 到 1 的禅修课
第三章观众生
第 15 讲
十年修得同船渡:缘起
第 16 讲
谁曾见过风?业力的秘密
第 17 讲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从缘起看现代人的孤独感
第 18 讲
红辣椒、尼奥与盗梦空间 : 什么是空?
第 19 讲
不垢不净:善恶是绝对的吗?
第 20 讲
以手指月:真理能否言说?
第 21 讲
无自性:如何正确理解空?
第 22 讲
八不偈:抽掉二元论的跷跷板
第 23 讲
无生亦无灭:不要执着觉悟之船
第 24 讲
应如是住:何为如是法门?
第 25 讲
无四相:佛陀为何能不知疲倦地度化众生?
第 26 讲
不住相:如何才能见如来?
第 27 讲
应无所住:突破自我的精神牢笼
第 28 讲
禅的精神
第 29 讲
观音菩萨的慈悲法门
第 30 讲
般若智慧与大慈大悲
第 31 讲
菩萨道的方便善巧
第 32 讲
善财童子的奇迹之旅
第 33 讲
菩萨的目标 :我愿无穷
第四章 观生死
第 34 讲
死亡为何令人畏惧?
第 35 讲
生命的轮回与困境
第 36 讲
佛陀的生死与涅槃
第37 讲
如何理解净土世界?
第 38 讲
超越生死的修行者
第 39 讲
最后一堂生死课
第 40 讲
融入生命的佛学
访谈 口头禅
成庆 × 梁文道:如何安顿个体化的生命?
成庆 × 看理想:我们去寺庙问了问,什么叫“放下执着”?
成庆 × 看理想:佛教是一种符号吗?
致 谢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空”的哲学化的表达就是“无自性”,也就是“无本质”的意思。因为任何事物都因缘起而成,必须依赖条件,所以不是独存的实体。但我们的认知常常错把个体生命,甚至世间万物都看成实体化的存在,所以,比如《阿含经》就重在通过“无常”和“无我”去说明“空”,使用的方法多是“析空”,也就是将五蕴身心拆解开来,直到解剖到不可再分的“极微”,最终无法在其中找到“我”的本质,自然也就证明了“无我”。
……
但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没有不变的本质。对这一认知,佛教也有不同角度的命名,比如“无我”“缘起”“真如”等,而“空”就是其中最常见的说法。一般人会习惯将“空”理解为“无”,这或许是出于汉语翻译引起的误解,但深层的原因其实是我们习惯将“有”视为拥有,是一种不可抹杀的本质性存在。也就是说,我们肯定“有”的背后,其实是将这种存在实体化了。而佛教的“空”是在承认一切事物的存在基础之上,进一步告诉你,这个存在不是你心中所认知的那个恒常自洽的存在。
(查看原文)
海上的卡妇卡
5赞
2025-04-25 12:40:06
—— 引自章节:红辣椒、尼奥与盗梦空间 : 什么是空?
另外,消费主义的关系模式,会让我们过度沉溺在粗糙的感官欲望世界里,遗忘了思考、审美,乃至信仰的丰富内涵,那是与宇宙、自然及他人精神世界产生内在的紧密连接所生发出的深度体验。
因此在现代社会里,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消费的对象,而非一种深度、多元和平等的交互关系。甚至这种单一的关系模式,不只局限在经济领域,还反向侵入了家庭、社区、宗教组织当中,因此当恋爱、婚姻沦为纯粹利益的考量,当子女教育异化为稳固和提升阶层的投资,当安抚人心的寺庙、道观被打造为与神明交易的场所时,我们变得无处可逃。
在日本茶道文化中,有一句流传颇广的用语,也就是“一期一会”。其内涵来自禅宗,描述的是在茶会上人们彼此相遇而且相互珍惜的情感。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每一次相遇都由不可思议的因缘促成,而且因缘往往转瞬即逝,既留不住,也无法重复。所以在当下,我们既了解世间无常的事实,也深知背后缘起的作用,自然会产生一种“相见如此不易”的珍重之情,便会在这一刻全身心地投人到彼此的交流中,绝不草草将这份因缘打发掉。因此,佛教所理解的连接,是在不断变动的关系中的因缘聚散,如浮萍,如落花,如流水,如清风,既不粘着,也不轻率。
既然我们在此刻介入到对方的生命中,一方面要尽自已的智慧和力量去帮助对方,但也要深知背后因缘的错综复杂,对于任何事,非一己之力就能在当下成功。如果能这样想,反而会更容易有一种更具包容度的互动关系。 (查看原文)
艾尔鸡不辣
3赞
2025-01-01 10:07:10
—— 引自章节: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从缘起看现代人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