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的眼睛不看光明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踢走有毒正能量

负面情绪也能成为人生正途

不盲从自助书,不慌乱吃药

帮低落者解开纠结,找到主心骨

◎内容简介

“追求情绪稳定,让我们自相矛盾:原则上我们认为应该正视他人通过负面情绪表达的诉求,但这个负面情绪落到自己头上时,我们却自感负疚。”

本书指出,市面上流行多年的“ 自我情绪管理”“积极正能量心理学”实是对个体的漠视、愚弄和操控,是“积极态度暴政”。上位者可以这样愚弄弱势个体,个体却不可如此盲从或自我怀疑。破题后,作者从愤怒、痛苦、哀恸、抑郁和焦虑五个所谓“负面”情绪维度,以犀利的笔触,结合生活实例及敌友双方的心理学和哲学理论进行讲述和分析,挖掘社会对负面情绪的惯常态度出自什么思想根源,这些思想资源又有何错误——特别是在面对鲜活、复杂的实际生活事例时。旨在为弱势者(特别是“女性”这一历来被锚定为“情绪化”的群体)拆穿上位者的把戏,突破僵化文化的桎梏,提供声援和鼓舞。

本书既是通俗哲学,更是生活智慧杂文,其中除了广义的哲学见解,也有心理学、文学等资源,最关键的是诉诸常识、诉诸良知、诉诸同理心。

◎ 作品看点

★ emo不是错也不是病

错的不是你,而是你的境遇;把情绪困扰过度医学化,也可能加深偏见(既然错在社会,为什么要我吃药?)

避开直(白)男主导的文化和哲学光芒,走一条成就弱势人群的幽暗之路。

★ 幽暗情绪的“魔鬼辞典”,洞悉其社会根源

愤怒:对无视沟通、拒绝尊重的外界的抗议

痛苦:身处其中才更珍惜情感联结,不装硬汉;体味它,才不会廉价地说出“相信自己你可以”。

哀恸:说明你是人也爱人,不是行走的工具。让你节哀的人,真实意图往往是“别烦我了”。

抑郁:某些压制性力量一边摧残、阻挠个体,一边批评个体不奋进;“躺平”的身体直觉,乃是逃避统治的艺术。

焦虑:自由、敏锐的代价——视其为疾病还是老师?

★ 何种人生哲学能为重负之下孤单的你提供支援和解药?

认同“发怒是软弱”“拖延是懒惰”,还是听取“理解愤怒的第一步,是停止惧怕愤怒”?作者带我们纵览人生哲学在古代及现当代的代表理念,尤其是战后少数族裔女思想家的沉思和呐喊,剖析光明哲学的局限和幽暗哲学的启发。

★ 愤懑者的嘴替,可视化的情绪

作者揶揄皇帝哲学家,正面回㨃“语气警察”,祝福亲爹多生病、多长进,为困苦女作家的拖延鼓掌。

书封烫黑银,为幽暗情绪赋予“所见是暗”的实感。

◎ 图书推荐

面对肆虐的“有毒正能量”,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亟需的“反调”,它如同福音,肯定了你的焦虑、抑郁、哀恸等情绪,表示你没有错也没变坏。人类就该如此。世界亟需修缮,学习并接受“负面”情绪的真实存在,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相关修理工作。——朱莉·K.诺林,《负面思维的正面力量》作者

作者勇敢地反对“乐观暴政”,肯定了人类的幽暗情绪,一扫主流文化强加给我们的耻感,教我们拥抱不昂扬的自己。——约书亚·福阿·丁斯塔格,《悲观:哲学、伦理和精神》作者

对临床心境障碍非常不同的理解:它们乍看起来可能糟糕,但最终都给予慰藉甚至振奋……我们确实需要更好的“夜视能力”。——《华尔街日报》

作者简介:

著者:

玛利亚娜·亚历山德里(Mariana Alessandri),拉丁裔,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大河谷分校(前身得州泛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该大学是全美第一所英西双语大学。研究兴趣覆盖存在主义、古代哲学和西语哲学。

译者:

高天羽,笔名“红猪”,长期任《环球科学》杂志与果壳网翻译,出版译作有《神经的逻辑》《打开一颗心》《开颅》《五感之谜》《也不知道谁更疯》等数十种。

引言要怀疑光1
我要来说说这种用光明匹配美好、黑暗匹配丑恶的冲动。我们要探索这种配对背后的源头,探索它许诺了什么,最终又会带来什么害处。
第1章 诚实面对愤怒23
若想顺应自己,我们就得学会将“我错在哪里”这个问题换成“我的处境错在哪里”。
第2章 我苦故我在65
我在父亲病中最脆弱的阶段体会到了喜悦和交心……只有在病中,他才会向我伸手讨要温柔的人类牵绊。
第3章 倔强地哀恸101
人们年复一年地对别人说“别哭”,但这两个字的真实意思是:“你的情感流露让我很不舒服:别给我哭。”我倒宁愿他们说:“尽管哭吧,有我在这儿陪你。”
第4章 重新涂装抑郁137
社会为什么不能允许我们在床上结结实实躺一个礼拜而不加评判?
第5章 学会焦虑177
自由就是会使人眩晕。它既美妙又悲惨,最重要的是它代价高昂。自由的代价就是焦虑。
尾声练习夜视225
某一刻起,你必须相信情绪的痛苦可以作为一根管道,用来通向社群、人际联结、自我认识、精确、睿智、聪慧和共情。你还必须相信,怀有这些情绪的我们绝不会失去尊严。
致谢239
注释243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在我的孩子还是婴儿的那几年里尤为适用。我很欣赏他的一条建议,就是别浪费太多时间去控制情感,因为情感本就起起落落,且它的重要性远不能与行动相提并论。柏拉图将我们的灵魂形容为驾驭奔马的车夫,而亚里士多德的描绘则使我联想起三种口味爆米花桶,里面装的是情感(feeling)、禀性(predisposition)和行动条件。其中我们对情感的体会最为丰富 :快乐、悲伤、愤怒、紧张等等。情感自发产生,其中有一些是恰当的,比如面对不公时的愤怒,另一些就不怎么好了,像是妒忌。但亚里士多德依然指出,情感难以改变,不要花太多精力去试。禀性说的是我们体会到各种情感的可能性。有人丢了钥匙会痛哭,有人则会爆怒。人各有其禀性。 (查看原文)

标本师库特
3赞
2025-02-21 11:24:22

—— 引自章节:第1章 诚实面对愤怒23

千百年来,哲学家明显都是讲述人类灵魂的人。即便今日(坦白说)哲学已经缩成观念的细流,只能从无窗教室的墙砖缝里涓涓渗出,大学生在哲学课堂上学的东西也仍能传播给公众。由于讲课的教授多是顺性别异性恋白人男性,坐满课堂的也多是顺性别异性恋白人男生,课上讲授的关于愤怒等各种情绪的内容,反映的也多半是这一现实。在哲学课堂上流传并随之流入社会的对于愤怒的看法,几乎没有一个是有色人种女性提出的,这一点既不意外也非巧合。 (查看原文)

标本师库特
5 回复
2赞
2025-02-21 10:09:42

—— 引自章节:第1章 诚实面对愤怒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