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法国后现代思想大师、《消费社会》作者,波德里亚晚期核心著作★
【编辑推荐】
让·波德里亚是一位危险而引人入胜的思想冒险家,更是一位出奇制胜、剑走偏锋的理论刺客。
早期波德里亚尝试以符号学对日常生活进行分析,解读消费社会及当代媒介对客体的编码过程,从而奠定了其整个学术生涯的基调。
自《象征交换与死亡》起,波德里亚进入其学术生涯的中期。在这一时期,他自创概念如“拟真”“拟像”“超 真实”“致命的策略”“诱惑”等,借以指出世界已完全落入编码的掌控,尝试描绘并剖析最为炫目的后现代场景。
晚期波德里亚则致力于提供一种以客体为出发点的立场和视野,由此进入了他思想上最具形而上色彩的时期,同时,这也是他最为晦涩、荒诞、魔幻和寓言化的时期。《致命的策略》成书于1983年,恰是晚期波德里亚的核心著作,也是该时期他唯一的一次理论化尝试。“致命的策略”是波德里亚站在客体立场上提出的批判理论,它并不仅仅意味着客体对主体长期压迫的反抗,也是客体对主体主义逻辑的全然颠覆。
——
【图书简介】
让·波德里亚是一位危险而引人入胜的思想冒险家,更是一位出奇制胜、剑走偏锋的理论刺客。这本《致命的策略》成书于1983年,是晚期波德里亚的核心著作,也是该时期他唯一的一次理论化尝试。
“致命的策略”是波德里亚站在客体立场上提出的批判理论。我们可以结合波德里亚思想的整体语境和学术脉络来加以理解。在主体主义哲学的语境下,主体的意识就是世界的边界,这一认知往往令人类妄自尊大,推崇主体而贬抑客体,从而导致以现代性危机为代表的种种负面效应。为摆脱唯我论的迷思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笛卡尔以降的哲学家曾采取多种立场进行分析和批判,但波德里亚认为它们都无从根治主体主义的痼疾,同时他也发现,在所有立场当中,唯有客体的立场尚未被采用过。因而在本书中,波德里亚义无反顾地采取了客体的立场,遵循了客体的逻辑。
这部作品也许可以被视作波德里亚对现代性最为直接而深刻的驳斥,他站在客体的立场,主张以表象的狂欢取代对本质的追寻,以物的扩张冲刷主体的地基。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思想大师。以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产生了广泛的世界性影响。代表作有《物体系》《消费社会》《象征交换与死亡》《论诱惑》《致命的策略》及系列随笔《冷记忆》等。
——
【译者简介】
刘翔,哲学博士,现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后现代主义思潮、法国哲学。著有《采取物的立场——让·鲍德里亚的极端反主体主义思想研究》,译有《我是炸药!尼采的一生》等。
戴阿宝,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有《终结的力量——鲍德里亚前期思想研究》《文本革命:当代西方文论的一种视野》等,译有《波德里亚:追思与展望》等。
迷狂与惰性1
超政治的修辞29
肥胖者33
人质45
淫秽者69
反讽的策略99
社会的恶灵103
客体的恶灵117
激情的恶灵143
客体及其命运159
客体的霸权161
纯粹的商品168
性对象礼赞173
灰暗的紧迫性186
水晶复仇199
致命的,抑或可逆的危机210
魔术师与帕拉塞尔苏斯的玫瑰238
世间的仪式241
出于恶的原则261
修订版后记279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我们要寻求比交流更快的事物:挑战、决斗。交流过于缓慢,它是一种在接触和言说中生发出的缓慢影响。观看确实更快,它是媒体的中介,最迅捷的中介。一切必须瞬间发挥作用。我们从未交流。在交流的往复中,观看的瞬间性、眼神和诱惑已经丧失。
P4
在超出自身所特有的艺术和趣味的快乐之外,如果说时尚仍然具备某种秘密的话,那恰恰就是这种非道德,这种朝生暮死的模式的霸权,这种摒除了所有伤感的脆弱而饱满的激情,这种摒除了所有欲望(除非那正是欲望之所欲)的任意变形、显现和调制。
P5
我们放弃鲜活而进入模式。我们放弃鲜活而进入时尚、拟真。或许,罗歇·凯卢瓦的说法恰如其分,我们的整个文化处于从竞争和表达的游戏滑向机遇和眩晕的游戏的过程中。这一目的的非确定性把我们完全推向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质的过度增殖,也由此推向迷狂的形式。迷狂就是这样一种性质,它适于不断旋转直到所有意义消失的任何身体,然后,在纯粹而空无的形式里闪烁。
P6
大众,这是一个吸纳了所有的反社会、惰性、抵制和沉默的逆转能量的社会。
P8
运动并非消失于静止,就像它并非消失于速度和加速度一样——比运动更易动,亦即把它推到极限而剥夺其意义。
P9
结局并非让位于偶然,而是让位于超结局和超功能:比功能更加功能化,比结局更加结局化——过速进化。
P10
以超结局否定自身的终结——这不也是癌症的过程吗?生长在多余中的复仇。速度在惰性中的复仇和控诉。在惰性通过加速度膨胀的过程中,大众被一扫而光。大众是把所有增长投向厄运的多余过程。它是一条被可怕的结局弄短路的线路。
P11
今天每一个事件实际上都是不合逻辑的,对所有可能的解释开放,没有哪一种解释可以确定其意义:所有的原因和结果都是等概率的——归因于多重和偶然。
P17
科幻故事总是被超光速的速度所吸引。然而,更为奇特的是衰减为低于光速的速度的光本身可能被记录。
P18
悬置和慢镜头是一… (查看原文)
Célès
4赞
2016-06-26 10:18:11
—— 引自第1页
人质是一种超另类和超交换之间的关系。人质甚至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冒险:生命被从他那里偷出来用做替身。从某种意义上讲,那才是最糟糕的部分——人质本身不再冒任何风险:他完全被遮蔽,脱离了自身的命运。
P45
我们全部都是人质,我们全部都是恐怖分子。这种循环已经替代另一种主人和奴隶的循环,控制与反控制,剥夺与反剥夺。
P52
大众如同恐怖主义循环勒索的子宫。没有大众,就没有媒体,也就没有恐怖主义。
P58
至于人质,人们对他束手无策,人们不知道如何抛弃他。这是人质无法忘记的复仇,也是大众无法忘记的复仇。这是操控的死亡:它从不可能是策略,或从不可能取代策略。
P59
劫持人质就是一种绝望,企图挑战权力的平衡,在极端上再创一种交换,通过剥夺和消失(因此通过绝对的匮乏)使对象或个体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同时,由于亵渎达到了消灭主体的程度,这一矛盾中失败的企图,使得交换价值在恐怖分子手中分崩离析。另一方面,以如此方式创造的这类处境,系统会迅速加以管控,发出警告,系统没有这一个体同样会运转良好。在某种意义上,不去解救人质甚至更好,因为逃脱的人质比死亡的人质更具危险性:他遭受侮辱,他唯一的权力就是邪恶的侮辱。
P65
事实上或法律上,社会甚至不再相信自身的存在,而只相信被迫的再生产,在市场的架构下,它把自己视为屈从于稀有、生产和交换的规则,像其他商品一样?
在世界中,公共场景的能量、作为神话和幻觉的社会能量(它是最大强度的乌托邦),处于消失的过程中,社会变得畸形和臃肿,扩张到了犬舍、乳腺体、细胞和腺的维度。曾经英雄般的优秀人物,时下却在治疗幼儿机构这样的巨大企业里被列入残疾、缺陷、退化、弱智和反社会的索引里。
P76
两种选择,两种可能:一切还尚未发生,我们的不幸来自一切从未真正的开始(解放、革命、进步)——终极乌托邦。另一种可能是一切已经发生。我们已经处于终结之外。所有的隐喻之物已… (查看原文)
Célès
4赞
2016-06-26 10:18:11
—— 引自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