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哲学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一封哲学讨论的邀请函,两位世界级思想家的对谈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巴迪欧与齐泽克针对同一问题所做对话的记录,包括两人各自的观点概述,以及一次激烈的辩论,从中可以看出两人之间存在怎样的一致性与分歧。这既是一封哲学讨论的邀请函,也是一份关于两位今天仍在写作的、最具争议的哲学巨擘之思想导引。

哲学是否应该干预世界?成问题的正是哲学本身,因为根据巴迪欧所言,哲学除了干预与担当外,什么也不是,哲学不会被学术性的学科所限制,它是陌生的、新的,它以“所有”的名义进行言说;齐泽克所相信的却正与人们期待的相反,他认为哲人必须介入,介入时代的诸种关键性问题中,但他无法为这种介入提供任何方向,这表明“问题问得不对”,他认为改变论争所使用的术语、把哲学定格为反常性与溢出会是一种有效的做法。

···

【学者及媒体推荐】

贯穿着这本书的问题,即哲人是否应该参与当下的事件并对之做出评论,是一个关于知识分子在我们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问题。把它特别放在一个哲学性的样态中加以讨论,再来回答,已经是不够的了——哲人不仅应该阐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

——彼特·恩格尔曼,德国哲学家

·

如何能使哲学重新恢复它的真正志业,即作为一种伦理与政治介入的形式?在这场鲜活的、易读的论争中,两位欧洲最具挑战性的思想家,对这个问题提供了他们的答案,从中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一致性以及分歧。

——皮特·丢斯,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教授

·

本书对暴力与饥荒、爱与恨领域内的知识分子的角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我相信这本书能够激励更多人去深入理解这两位世界级的激进思想家,他们重新审视了哲学在当今世界的地位,通过一场智识辩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场激动人心的关于反抗专制政府权力与暴力的谈话。

——《纵览》(Spectrum)杂志

···

【编辑推荐】

1、本书属于“左翼前沿思想译丛”,该译丛收录了巴迪欧、阿甘本、齐泽克等一批卓越的欧陆思想家在过去二十年间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2、作者阿兰·巴迪欧和斯拉沃热·齐泽克均为目前国际上炙手可热的左翼哲学领军人物。在本书中,两位哲学家围绕“哲学在当今世界的地位”这一经典命题进行写作与对谈。

3、本书包含三篇文章,前两篇为两位哲学家各自写就,后一篇为两人的对谈录,从多层面讨论哲学的地位问题,其中涉及时政、哲学史和文化现象等,极具思辨性和启发性。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阿兰·巴迪欧(1937— )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前哲学系主任,欧洲研究生院教授,当代欧陆学界“新共产主义”领军人物,半个多世纪以来出版了包括政论集、学术著作和文学剧本在内的大量作品。主要著作有《存在与事件》《世纪》《哲学宣言》《柏拉图的理想国》《元政治学概述》《当前时代的色情》等。

·

斯拉沃热·齐泽克(1949— )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社会学和哲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兼任纽约大学全球特聘教授、欧洲研究生院教授,擅长以拉康精神分析理论、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析社会文化现象,被同行称为“文化理论的猫王”“最危险的西方哲人”。其学术著作有五十余种,代表作包括《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自由的深渊》《幻想的瘟疫》《斜目而视》《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等。

···

【译者简介】

蓝江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代表学术著作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多维历史轨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另译有《世纪》《哲学宣言》《小万神殿》《元政治学概论》等巴迪欧著作以及《万物的追问》(艾德·米勒与容·延森合著)。

·

吴冠军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纽约大学双聘教授、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客座研究员等职位,代表学术著作有《多元的现代性》《日常现实的变态核心》《爱与死的幽灵学》《现时代的群学》《第十一论纲》《巨龙幻想》(英文)等,另译有《神圣人》《生于末世》。

总序
导读
序言(彼特·恩格尔曼)
上篇 思考事件(阿兰·巴迪欧)
中篇 “哲学并非一场对话”(斯拉沃热·齐泽克)
下篇 讨论(阿兰·巴迪欧 斯拉沃热·齐泽克)
人名对照表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在我们看来:这一代欧陆思想家的崛起,始于他们不满于后结构主义者在“政治主体”问题上的立场——即“消解主体”后,拥抱微观政治、“私密的反抗”( intimate revolt)、拟像游戏、小叙事与歧见的繁荣、多元主义的族群认同,等等。在这些当代激进思想家看来,后结构主义的政治方案在今天已经彻底丧失反抗性,因为它们已经被整合到全球资本主义秩序之中:微观政治、“私密的反抗”拟像游戏、小叙事繁荣、小共同体认同、开放的多元主义宽容等等,都能在被齐泽克称作“后现代数字资本主义的全球秩序中得到实现。而后结构主义的当代传人,如赛蒙・克里奇利、朱迪丝巴特勒等人,皆发出如下论调:现状永远会持续下去,我们无法击败整个资本主义系统,我们只能进行日常生活中的“私密的反抗”,进而,努力让各种被排斥、被边缘化的声音被听到…这种左翼姿态,在当代激进左翼学者眼中,正是把左翼事业引向一条绝路:从哈贝马斯到克里斯蒂娃,顶级左翼思想家们明里暗里皆纷纷放弃社会变革的目标(承认资本主义秩序会不断持续下去放弃激进解放的理想(玩玩“私密的反抗”、搞搞小苑围的游戏)…
是故,把理论进路并不一致的这批当代学者们联合成一个“激进左翼”思想阵营的,正是他们所分享的这样一种立场:对全球资本主义秩序的激进反抗。 (查看原文)

小 屁 吃
7赞
2021-04-28 22:01:30

—— 引自章节:总序

确实,同柏拉图相似,黑格尔认为关于整体的知识或者说“绝对知识”,是可以在世界内获致的,但这个目标必须假以时日才能达成。换言之,人类达至智慧是可能的,但必须在时间的向度中达至……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真实被简化为由静态的诸种“本质”组建成的一个等级性宇宙,而黑格尔所做的事,就只是在其中增加了运动。
在黑格尔这里,人(“精神”)事通过“辩证”的过程——经由扬弃不断达到更高层次的综合——中接近真正的整体(抵达整体的那一刻,精神上升为绝对精神)……“辩证”成为了“绝对知识”的自我展现之方式,以及历史进步之结构:经由正题、反题、合题(即统合,同时取消与持存正反题并将它们提升到更高层次)这个不断重复的辩证过程,“绝对知识”在(自我)扬弃中最终实现自身……只有当历史完结之时,绝对知识才是可能的。
故此,对于黑氏而言,真理就在历史的结构中达至:最后的统合即抵达绝对知识,抵达那终成现实了的整体性的“是”。绝对,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或境地,而是一个“其自身形成的进程”,预设其终点作为其目标的圆圈。 (查看原文)

小 屁 吃
7赞
2021-04-28 22:01:30

—— 引自章节: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