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去爱,要么孤独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从各种文献中精选出法国哲学家的电影文献25篇,包括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莫里斯·梅洛庞蒂、让·鲍德里亚、埃德加·莫兰、吉尔·德勒兹、雅克·德里达、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雅克·朗西埃、阿兰·巴迪欧、乔治·迪迪于贝尔曼、贝尔纳·斯蒂格勒等,这些文章、短评、访谈是二十世纪后期兴起的电影哲学的重要文献。

作者简介:

主编

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制片人,主要研究电影理论与欧洲电影史,著有《目光的伦理》《迷影文化史》等,译有《莱昂内往事》《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等。

本书作者

◦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

◦ 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 ic e Merleau-Ponty)

◦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

◦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 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

◦ 居伊·德波(Guy Debord)

◦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

◦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çois Lyotard)

◦ 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

◦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

◦ 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

◦ 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

本书译者

◦ 李洋

◦ 尉光吉

◦ 丛峰

◦ 方尔平

◦ 许珍

◦ 王继阳

◦ 缴蕊

◦ 俞盛宙

◦ 闵思嘉

◦ 于小喆

◦ 甘文雯

◦ 黄兆杰

◦ 邓小婷

◦ 高兴

◦ 杨晶

阿兰·巴迪欧
—我的哲学与电影 (2010)
—要么去爱,要么孤独(2003)
—寓言的辩证法(2003)
贝尔纳·斯蒂格勒
—蒂蕾茜亚或时间的战争(2004)
—电影的时间(2001)
—意识犹如电影(2001)
雅克·朗西埃
—电影的距离(2004)
—友爱的影像(1976)
吉尔·德勒兹
—脑即银幕(1989)
—什么是创造?(1987)
雅克·德里达
—电影及其幽灵(1998)
—论空间艺术(1990)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一部至尊电影的理念(1995)
—电影诱惑的两种变形(1980)
—作为场面调度的无意识(1977)
让·鲍德里亚
—影像的恶魔(1987)
保罗·维利里奥
—视觉而非词语(1998)
居伊·德波
—关于盗用电影的注释(1990)
—我提前拒绝任何后续的放映(1987)
—对于一桩可能诉讼的反驳依据(1974)
—关于《景观社会》(1974)
—在电影中反对电影(1958)
罗兰·巴特
—萨德-帕索里尼(1976)
—电影中的创伤单元(1960)
—电影里的罗马人(1957)
—穷人与无产阶级(1957)
—一个善良的工人(1957)
—嘉宝的脸(1957)
—强势与潇洒(1957)
—凡尔赛宫及其金钱账户(1955)
—论变形宽银幕(1954)
—评《罪恶天使》(1943)
让-保罗·萨特
—驳斥关于《伊万的童年》的批评(1960)
—评《公民凯恩》(1945)
莫里斯·梅洛-庞蒂
—电影与新心理学(1945)
文章信息
大都会电影文献翻译小组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我知道这是一种罪,玫瑰不是上帝的发明而是人的发明,人接过了上帝创造的东西:他改变了它。但我感谢上帝把我置于今日的尘世,而不置于那个没有玫瑰的时间。
————贝特朗・波尼洛 (查看原文)

群魔將死於盛夏
2 回复
7赞
2021-06-08 21:49:29

—— 引自章节:—蒂蕾茜亚或时间的战争(2004)

但问题不只是获准进入意识的时间性:问题是改变这些时间性,并让它们尽可能地同时化,以便控制它们的身体,并把身体去性化( désexualiser),般的婚姻生活也随之变得肤浅起来。因为问题是缓慢但肯定地还原其历时的独一性:其力比多的能量。这是一个恶魔的悖论,因为正是这样的能量被当作制造蜂蜜的花粉而受到了追寻。被如此追寻的东西不仅倾向于使之难以发现,甚至使之不存在了。 (查看原文)

群魔將死於盛夏
2 回复
7赞
2021-06-08 21:49:29

—— 引自章节:—蒂蕾茜亚或时间的战争(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