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大脑里的黑格尔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为齐泽克纪念黑格尔诞辰250周年而作,其取径方式颇为独特。正如书的标题《连线大脑里的黑格尔》所示,齐泽克以黑格尔的哲学之“眼”来反思连线大脑,对于人的精神过程直接与数码机器相联通这一设想展开哲学分析。他探究了连线大脑效果与正在崛起的奇点概念,并在连线大脑如何影响人的经验这一问题与人类个体的自由地位问题之间往复考察,直面了下述难题:如果机器可以解读、实施、传播我们的思想,那么人类精神、主体性以及“生而为人”的真正本质将面临何种挑战。最终,齐泽克使黑格尔的思想与我们当下正在展开而前景未明的世界建立了紧密的关联,展示出为何黑格尔比起其他一些理论家来说是更为有趣而深刻并且值得信赖,为何21世纪必将是属于黑格尔的世纪。

作者简介:

斯拉沃热·齐泽克(1949— ),斯洛文尼亚哲学家,现任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人文研究所所长、卢布尔雅那大学社会和哲学高级研究员。他长期致力于沟通拉康精神分析理论、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擅长在大众文化分析中发挥理论思辨,在哲学阐发中借力于诸种通俗案例。其著述极大地推动了意识形态、辩证唯物主义等左翼理论议题的当代转型。其重要著作有《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与否定周旋:康德、黑格尔和意识形态批判》《视差之见》《少于无:黑格尔与辩证唯物主义的阴影》等。

朱羽,文学博士,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纽约大学东亚系与比较文学系访问学人。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思想研究,兼及批评理论研究,译有杰姆逊《论海德格尔》《〈资本论〉新解》(与蒋晖合译)、莱兹拉《野性唯物主义》(与王钦等合译)、朗西埃《词语的肉身》(与朱康、黄锐杰合译)等。

导论 “也许有一天,我们将迎来黑格尔的世纪” / 1
黑格尔的方式…… / 6
……应对连线大脑 / 24
并置 / 35
一、数字警察国家:费希特报复黑格尔 / 43
二、连线大脑观念及其限度 / 61
三、苏联技术 -灵知的僵局 / 87
四、奇点:灵知转向 / 107
五、堕落使人如神 / 131
六、无意识的反思性 / 163
七、文学幻想:奇点时代无法称呼的主体 / 181
论数字天启 / 211
天启:王国来临或未临? / 214
从堕落中堕落 / 228
奇点的力比多经济 / 245
历史的终结 / 278
主要术语译名对照表 / 301
译后记 / 304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本书也是一系列关于迂回现象的随笔。这些现象从一开始就像鬼魂一样纠缠着哲学:为何比起直接抓住事物,这种迂回接近事物的方式能带给我们更多东西?这个悖论在众多层面上生效。比如,为什么我们只能通过谎言和骗人的幻觉来接近真相?也就是说,为什么忽视了环绕着真相的谎言之网,我们就会错失真相?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曾写下这样一句话:真相是如此珍贵,以至于要用一层厚厚的谎言防护墙来保护它。在这一点上他是正确的。又比如,为什么一部具有艺术水准的小说比起纪录性的描述更能抓住一个时代的本质?比起事无巨细的历史著作,为什么我们能从莎士比亚的戏剧那里学到关于伊丽莎白时代更多的东西?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为什么对一个情欲对象单刀直入所能带来的快感,远没有采取种种复杂的手段推迟与对象相逢、绕着它打转来得多?黑格尔和拉康这两位思想家深谙此种迂回的悖论,且言之甚详。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假定就是:通往真理的道路是真理自身的一个环节。真理最终无非是对一连串的错误作出体系性的阐述。拉康引入剩余-享乐{(surplus-enjoyment)概念正是为了解释为何推迟获得快感乃至禁止获得快感,却产生了这一行为自身的快感。今天,随着数字技术的爆炸性发展,迂回的问题不断加剧,乃至达到了极致状态。数字化使我们最私密的体验变得不再直接:情色制品正在成为我们日常情欲活动的一部分。我们越发只能通过数字媒体来接近实在:数字媒体不仅能够忠实地呈现实在,而且可以强化实在。然而,认知科学和技术的新趋势开辟了一种前景,即绕开语言以及其他交流媒介,直接进入他人的思想和体验。这又将给生而为人的我们带来何种影响?
所以,再说一次,这并不是一本关于黑格尔的书。这本书关乎一个当代版的黑格尔如何直面对于他的世界来说全然陌生的东西——连线大脑现象。这本书也关乎黑格尔自己提出的无限判断[插图]“精神的存在是一块骨头… (查看原文)

illusion626
1赞
2024-11-03 16:56:55

—— 引自章节:并置 / 35

然而,我在这里指的是哪个黑格尔呢?我自己站在哪个位置上说话呢?[插图]将之简化到极致,我的哲学立场可以由以下三人组来界定: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斯宾诺莎处在实在本体论{(real-st ontology)的塔尖:实体性的实在是存在的,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理性揭去幻象的面纱,认识实体。康德的先验转向在此处引入了一种极致的裂隙:我们永远无法掌握事物的自在之道,我们的理性束缚于现象领域。如果尝试去超越现象,直抵存在整体,我们的心灵必然会陷入二律背反,无法自洽。黑格尔提出的则是这样一种设定,现象之外并没有自在的实在。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存在无非是现象间的相互作用,而是说,现象世界被标上了一道不可能性之杠{(the bar of impossibility)[插图]。越出这条杠,什么都不存在,没有另一个世界,没有实定性的实在。因此,我们并没有回归康德之前的实在论。毋宁说,在康德看来彰显知识之限度的东西,即抵达物自体的不可能性,被刻入了物自体本身。 (查看原文)

illusion626
2024-11-03 11:03:29

—— 引自章节:黑格尔的方式……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