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系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物品的身影。可以说,我们的所有活动都跟物品有关。鲍德里亚试图对种类繁多的物品加以区分,并勾勒出一个物品的层级与体系。鲍德里亚认为,现代家具代表一种系列,而古旧物品或者极其昂贵的奢侈品则代表模范。普通人因为居住空间有限,只能选择可随意折叠、拆卸的现代系列家具,而只有少数富人才能负担得起笨重、华丽的实木古典家具。

系列与模范的区分实际上是人的阶层的区分,是普通人和富人的区分,也是一种符号和语言。对于那些资金有限又想占有奢侈品的人来说,分期付款或者信用贷款则是一种福音。过去先积攒财富,再购买奢侈品的模式被抛弃了,靠预期收入先行占有奢侈品的做法广为流行。当下,无所不在的广告依靠关心人的情怀推销各种模范、品牌。物品变成了一种消费能力的符号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出于自由选择的购买因为消耗了未来预期的收入和生命而使人变得不自由。于是,人们生产物品、消费物品,最终却被物品所奴役,被物品背后的资本所奴役。

作者简介: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 法国哲学家,后现代思想大师,知识的“恐怖主义者”,曾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牧师。作为最先进的媒介和社会理论家,他也被法国学界推崇为新的麦克卢汉。从1988年起,鲍德里亚在英美世界获得广泛赞誉。其主要代表著作包括《物体系》《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生产之境》《象征性交换与死亡》等。

总序 哲学经典翻译是一项艰巨的学术事业 /1
译序 描绘一个不存于任何地方的圆周 /1
导 论 /1
第一部分 功能性系统或客观论述
第一章 室内陈设的结构 /13
传统环境 /13
现代物品在功能上的解放 /15
模范性室内 /17
标准元件 /17
墙壁与光线 /20
照明 /20
镜子与画像 /21
时钟与时间 /23
朝向室内陈设的社会学?/24
陈设人 /26
第二章 气氛的结构 /32
气氛价值:色彩 /32
传统色彩 /32
“自然的”色彩 /33
“函数”色彩 /36
温暖与冷峻 /38
气氛价值:材质 /39
自然木材、文化木材 /39
气氛的逻辑 /41
模范材质:玻璃 /43
关系人和气氛人 /45
座位 /46
文化性与检查制度 /48
气氛价值:手势与形式 /49
传统手势:劳力 /50
功能化手势:操控 /51
一个新的操作场域 /52
迷你化 /54
风格化—顺手性—封套 /55
象征面向的终结 /56
力量的抽象化 /58
功能主义神话 /60
功能性形式:打火机 /61
形式的延伸义:汽车的尾翼 /62
形式的“不在场”无罪证明 /64
第三章 结论:自然性和功能性 /67
附录:居家世界和汽车 /70
第二部分 非功能性系统或主观论述
第四章 边缘物——古物 /79
它的气氛价值:历史性 /79
它的象征价值:起源神话 /80
“真确性”/82
新—文化症候群:古迹修复 /83
共时性、贯时性、时代错乱 /86
反向投射:“原始人”心目中的技术产品 /88
古物市场 /90
新文化帝国主义 /91
第五章 边缘体系:收藏 /92
从功能中抽象出来的物品 /93
激情—对象物 /94
最美丽的家庭宠物 /97
系列游戏 /98
由量到质:独一无二之物 /99
物品与习惯:手表 /102
物品与时间:被控制的周期循环 /104
禁闭物:嫉妒 /108
去结构物:变态 /110
从系列性动机到真实动机 /114
针对自我的论述 /116
第三部分 元功能及功能失调体系: 新奇的小发明和机器人
第六章 新奇的小发明和机器人 /121
技术层面的引申意义:自动化主义 /121
“功能化”的超越性 /122
功能错乱:无意义的小发明 /125
伪功能性:玩意儿 /127
元功能性:机器人 /132
技术的灾难 /137
技术与潜意识系统 /141
第四部分 物品及消费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
第七章 模范与系列 /151
前工业文明物品与工业模范 /151
“个性化”物品 /154
选择 /155
边缘性差 异 /156
模范的理念性性格 /157
由模范到系列 /159
技术缺失 /159
“风格”上的缺失 /161
阶级差异 /163
现时性的特权 /165
人格的厄运冒险 /167
模范的意识形态 /168
第八章 信用贷款 /171
消费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171
先行消费:一项新伦理 /173
强迫购买 /175
购买的奇迹 /176
家居事物的暧昧性 /177
第九章 广告 /179
针对物品的论述和作为物品的论述 /179
广告的命令式和直陈式 /180
圣诞老人的逻辑 /181
母性作用元:艾尔朋扶手椅 /183
购买力的节庆 /187
恩宠与压制:双重作用元 /189
集体的推定 /193
和平牌洗衣粉 /193
有广告意味的竞赛 /196
Garap/197
新人文主义?/198
系列性制约 /198
由欠缺产生的自由 /200
一种新的语言?/202
结构与分割:品牌 /203
普遍符码:地位 /208
结论:面向“消费”的定义 /212
译后记 /219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没有一件供人消费的物品是以单独的类型出现的。可以向您拒绝的,是购买它的物质可能性。但在我们的工业社会里,“先验”地被赠送了一种东西,它仿佛集体性的荣宠和形式自由的记号,那便是选择。……不论是自愿或是被迫,我们所拥有的选择自由强迫我们进入一个文化体系之中。这个选择因此有似是而非之处: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种自由来感受,那么我们比较不会感觉到它是一种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东西,而且,透过它,是整个社会强加在我们身上。选择这一辆车,而不选择另一辆,您或许把它个性化了,但做出选择这个事实本身,却使您进入了整体的经济体制之中。“只是选择这件或那一件物品,以使得您自己和他人有所不同,这个单纯的事实本身,便是一项社会服务。”斯图亚穆勒将物品增多的同时,社会把人的选择能力转移到物品身上,如此便消除了个人要求这一项潜在的威胁对它具有的危险性。我们由此可以明白看出,“个性化”的意念不只是一个广告要求:这是一个透过物品和信念的“个性化”,想要更佳地整合个人的社会的一项基本意识形态概念。
再者,只有当模范只是一个理念的时候,个性化的程序才有可能进行。意识不可能化身为一个物品,这是荒谬的:它只能化身于一个差异之中,因为此一差异,在指涉一个绝对单一的理念(模范)时,同时也指涉了一个真实的符旨,那便是使用者、购买者或如前所述的收藏者的绝对单一性。吊诡的是,正是透过一个模糊而共享的理念,才能使每个人感觉到自己的绝对独符。而相对地,也就是当我们在系列性的差异中寻求自己的独特性时,我们正是在重新运作模范理念在形象投射中的共识。个性化和整合程序完全可以携手同行。这便是体系的奇迹。 (查看原文)

angelOS
1 回复
3赞
2013-04-27 13:52:05

—— 引自第166页

在多数的方式之下,物品是唯一可以真正合拍共存的存在者(existant),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会使它们像有生命的存有一样彼此抗衡,而会温驯一致地朝向我集中,而且可以在意识中毫无困难地相加。物品是最适于同时进行“个人化”和计算的对象。而且就这种主观的计算而言,并没有排它性存在,所有的物品都可以被占有、为心理能量所投注,或者是在收藏游戏中的情形中,被整理、分类、配置。如此,物品正是严格意义下的一面镜子:它所反射的形象只可以连续出现,而不会相互抵触。这是一面完美的镜子,因为它不反射真实的形象,而反射出人所欲望的形象。总之,这是一条只剩下忠诚美德的狗。而且我们可以看着它,却不必反过来被看。这便是为何所有人在人际关系中的无法投注的心理能量都被投注到物品身上。这是为何人这么自愿地在它们身上进行心理退化,以便在此“静心默思”(s’y“recueillir”) 。
这个静心沉思的心境是一种心理退化,这里的热情是一种热情的逃避。无可置疑地,物品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一个导流者的角色,在它们身上,许多神经质症(névroses)可以得到消解,许多紧张和追悼状态中的能量可以得到承接,这便是为何它们可以拥有一个“灵魂”,为何它们可被称作“属于我们的”,但这也使得它们成为一个根深蒂固的神话逻辑的布景、一个神经质平衡的理想布景。 (查看原文)

angelOS
1赞
2013-03-30 23:50:19

—— 引自第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