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一本关于萨特思想及存在主义的入门书
再现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交锋的现场
为什么“主体性”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必不可少?
——————————————————————————————————————
1961年,刚发表过《辩证理性批判》的萨特,与一群一流的马克思主义者相聚于罗马葛兰西学院。这是一次极具历史意义的互动,记录了萨特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转变。与此同时,尽管萨特阐明了自己研究主体性的方式,强调了其思想的非主观主义特征,却还是暴露了与黑格尔思想的亲缘关系……
在政治和哲学都发生了根本转变的五十年后,我们该从什么视角切入这一文本?
作者简介: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
20世纪法国声誉最高的思想家、哲学家,存在主义与现象学的代表人物,兼具社会活动家、文学家、批评家等身份。出于“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产生了深远影响”,萨特被授予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没有接受这一奖项,理由是他“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
萨特的名字,是战后法国知识界的一面旗帜。其重要哲学著作包括:《想象》(1936)、《自我的超越性》(1937)、《存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辩证理性批判》(1960)等。
前言 意识和主体性(米歇尔· 盖伊 拉乌尔· 基尔希迈尔)
编者说明
马克思主义和主体性
与萨特的讨论
主体性和认识/ 关于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 艺术和主体性/实在性和客观性
跋 萨特的现实意义(詹明信)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萨特生平及作品年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所以,可以认为,从一个群体或一个阶级真正获得对自己是什么的意识,并同时获得阶级意识(这是回事)的时侯开始,它就把自己看作客体,以便能够通过考虑自己的客观限制并利用这些限制来行动。 (查看原文)
克里斯又在划水
4赞
2021-07-17 07:49:07
—— 引自章节:马克思主义和主体性
如果我去巴塔哥尼亚( Patagonie)做新闻报道,之后又要写一本关于巴塔哥尼人(Patagons)风俗的小说,那么,因为我有大量从报道中获得的素材,我会写出一本相对客观的书,但它会是一部很糟糕的小说,除非我通过设身处地把自己当作巴塔哥尼亚人从而出诗一样的作品,否则巴塔哥尼亚人就会隐而不现,在巴塔哥尼亚人和我之间就没有真正足够的联系,让我可以把自己投射进去。相反,如果我要写篇关于自己周围事物的小说,这小说就会是我自己一一作为一种投射一一同时也会是我周围的事物,况且我本人就是我周围的事物。所以我们在这里重新发现一种实践的再总体化,它和我们随处发现的再总体化是一样的。正因为如此,在我看来,完全客观的小说,是一种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必须要有这种凝缩,有这种作者自我的晦暗,它可以从这里回到自己作为总体化的情境。没有这种自我的晦暗,我们就会这样得到一本书,就像某个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人经常做的那样:作家到某家工厂住上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然后回来把在那家工厂发生的事情复述一番。这样的作家,没有深入工人的生活,没有把自己投入进去,因为他离他们太远了,他非常清楚自己不是真正的工人。他是社会主义作家,但他不是工人,没有更多地深入其他工人中,因为他对他们不够熟悉。这样一来,我们从他那里得到的就会是一本糟糕的书。
我只想指出纪德(Gide)所说的书里面的“魔鬼的参与”。没有主体性就不可能有好书。显然,就人生活在社会来说,必须要有对社会的描绘。但是,正是社会以及社会中的人真正构成了情境。事实上,我们都是这样的,我们认识,是因为我们投射自己。诗人或小说家的态度,与我们一般的生活态度,并没有什么不同。从实践上来看,我们通过将自身投射于其中来理解社会性,然而我们所投射于其中的就是被我们所再总体化的社会性本身。必须考虑这种持续不断的包裹和化身。那么,人们是不是真的能够支配自己的主体性呢?我明… (查看原文)
MauvaisSujet
2021-01-10 14:53:57
—— 引自章节:主体性和认识/ 关于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 艺术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