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道德情操论》不只是一本伦理学著作,她是集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和哲学等于一体的巨著,不仅对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作了详尽阐释,而且对人生的诸多命题也有深刻诠释。 亚当·斯密以“同情(Sympathy,即同理心)”为主线,对正义、仁慈、良心、责任、克己、功过、效用、善恶、美丑、德性、社会福祉和人性等进行了系统而辩证的剖析,完整地构架了他的道德伦理体系。  《道德情操论》文辞典雅而思想深邃,自1759年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对欧洲社会影响深远,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圣*”。温家宝总理曾在不同场合六次力荐,是值得品读的传世经典。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著名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古典经济学开创者,举世公认的现代经济学之父。奉献了享誉学术界的两部传世经典:伦理学巨著《道德情操论》和经济学巨著《国富论》。

张春明,

民间译者、读书爱好者,偏爱历史、社科、经济和哲学,酷爱《道德情操论》并潜心研究十五年。1973 年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1996 年毕业于重庆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现为汽车行业经理人。

第一卷 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章 论合宜感
第一节 论同情
第二节 论相互同情的愉悦
第三节 论评判他人情感是否合宜的方式 (一)
第四节 论评判他人情感是否合宜的方式 (二)
第五节 论亲切宜人与令人敬佩的美德
第二章 论不同激情或情感的合宜度
引 言
第一节 论源于生理和心理的激情
第二节 论爱情这种源于特殊心理的情感
第三节 论愤怒这类讨厌的激情
第四节 论仁慈这类宜人的情感
第五节 论个人的喜与悲
第三章 论成败对评判行为合宜性的影响,为何成功者的行为总是更易赢得赞赏
第一节 论同情悲伤与同情快乐的差异
第二节 论追逐功名利禄的根源,并论等级地位的差别
第三节 论嫌贫爱富与避凉附炎心理对道德观的败坏
第二卷 论功与过,或论奖赏与惩罚的对象
第一章 论功过感
引 言
第一节 论感激与奖赏、愤恨与惩罚的关系
第二节 论应当感激或愤恨的真正对象
第三节 论赞许与感激、谴责与愤恨的关系
第四节 前三节要点概述
第五节 功过感分析
第二章 论正义与仁慈
第一节 论正义与仁慈的区别
第二节 论正义感与自责感,再论功德感
第三节 论正义与仁慈这种本性的作用
第三章 论行为后果对我们评价行为功过的影响
引 言
第一节 论引起我们 “功过感觉变化”的根本原因
第二节 论哪些情形会引起我们 “功过感觉变化”
第三节 论赋予我们 “功过感觉变化”的终极目的
第三卷 论我们评判自身情感与行为的依据,并论责任感
第一章 论自许与自责的心理根源
第二章 论喜欢赞美与喜欢值得赞美、害怕谴责与害怕令人可鄙
第三章 论道德良知的影响力与威慑力
第四章 论自我偏袒的天性,并论一般道德准则的起源与作用
第五章 论一般道德准则的影响力与权威地位,以及它为何应被奉为神旨
第六章 论责任感
第四卷 论效用对行为和赞许的影响
第一章 论物品的效用及其对行为的广泛影响
第二章 论品行的效用及其对赞许的影响
第五卷 论习惯与风气对审美观和道德观的影响
第一章 论习惯与风气对审美观的影响
第二章 论习惯与风气对道德观的影响
第六卷 论德性
引 言
第一章 论个人德性对自身幸福的影响,或论审慎
第二章 论个人德性对他人幸福的影响
引 言
第一节 论天性在我们选择个体关爱对象时所要求的顺序
第二节 论天性在我们选择团体关爱对象时所要求的顺序
第三节 论博爱
第三章 论自我克制与自我评价
第四章 本卷总结
第七卷 论各种道德哲学体系
第一章 道德理论所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各种关于美德本质的学说
引 言
第一节 主张美德以合宜为本的学说
第二节 主张美德以审慎为本的学说
第三节 主张美德以仁爱为本的学说
第四节 主张善恶不分的学说
第三章 各种关于赞许之心理根源的学说
引 言
第一节 主张赞许源于自爱的学说
第二节 主张赞许源于理性的学说
第三节 主张赞许源于直观感受的学说
第四章 不同学者阐扬道德准则的方式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在任何时候,如果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交际和谈话是帮助我们恢复平静的特效药,远远胜过其他一切手段。同时,交际和谈话也是心情平复和愉快的最好保护伞,对于自足和享受来讲,宁静的心情是不可或缺的。隐居和喜欢沉思的人,常一个人闷在家中,一味地回味自己的悲伤事或者生气事,就算他们比别人仁慈、宽容,还有高尚的荣誉感,但却很少能像普通世人那样具有平静的心情。 (查看原文)

阿森君
2 回复
20赞
2016-12-13 05:35:08

—— 引自第19页

我们甚至会怜悯死者。我们会想着如果他尚未逝世的话他该有多么重要,会有多么可怕的未来在等着他们。我们的知觉会被这些假想情形所影响,但我们同时又可以对他们的快乐漠不关心。在我们的观念中,不见天日是凄惨的;不能享受生活和社交是悲惨的;躺在冷冰冰的墓穴中慢慢腐烂最后成为爬虫的牺牲品是可悲的;不能再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一丝念头,却也会随着时间流逝慢慢地被亲友淡忘是可怜的。而且,我们假设我们再怎么想都不过分,因为死者已经经历了这么可怕的磨难。当他们可能被所有人忘记时,我们的同情似乎给了他们奖赏:我们试图用对它们不幸的记忆来留住他们、这也给他们虚假的荣耀。我们的同情其实给不了他们安慰,这一点似乎增添了他们的不幸。我们甚至会想到我们什么都不能做、也不能给他们带来安慰。我们减轻悔恨、眷恋和对朋友的哀悼,只能加深我们对他们苦难的印象罢了。然而,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死者的欢乐不受这些情境中任何一个的影响。我们对于这些事情的想法,也不能打扰死者的长眠。我们在想象中处在他们的境遇中,作用于他们的事物変迁都一一作用于我们身上。我们枯燥且无止境的忧郁就产生于此。我们通过将自己摆在他们的位置上,在想象中体验了这种变迁。如果这样说不会太唐突的话,我们充满生机的灵魂在他们了无生气的躯体中体验了这种变迁,并且产生了相应的感情。在这种想象的错党中,我们死亡的前景是非常可怕的。本来我们死亡的时候肯定是没有痛苦的,但现在我们虽然还活着,却体验到了死亡的苦楚。从这里衍生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性准则:对死亡的恐惧,虽然会破坏我们的幸福,却是不道德之人身上最沉重的枷锁;死亡的阴影压抑折磨着每一个个体,却可以守护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查看原文)

薛江
6赞
2020-06-19 17:51:0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论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