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生活在世俗时代意味着什么?几乎所有人(至少是西方人)都会同意我们活在世俗时代。而且在过去几个世纪,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在这本对于我们的时代具有定义性的巨著中,泰勒探讨了这个问题。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我们究竟是如何从一个不可能不信仰上帝的社会,走向一个即便对最坚定的信仰者来说,信仰也只是诸多选择之一的社会?
在这些问题上,泰勒一直是最具洞见的思想家之一。他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他考察了现代性的世俗化面向在“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发展。事实上,他所描述的不是一个单一的、连续的转变,而是一系列新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早期的宗教生活形式逐渐消融或不再稳定,新的形式被创造出来。在此我们看到,今天的世俗世界不再由宗教的缺席来刻画——尽管在一些社会宗教信仰和实践出现了显著衰退——而是由(宗教的、灵性的、反宗教的)新选择的持续增加来刻画,个人和群体根据这些新选择来理解他们的生活并塑造他们的灵性渴望。
在这本书中,查尔斯·泰勒试图把握世俗时代对这个世界而言意味着什么,包括它所鼓励的集体宗教生活的新形式,以及由这种大规模的动员趋势所滋生的暴力。这本书既及时又恒久。
推荐语:
查尔斯·泰勒以前论述过世俗主义的问题。但没有料想到,他会给我们带来这么一部了不起的新著。这本书具有双重的写作目的:对西方文化和社会秩序的世俗化给出一种历史的阐述,并指出成为一个世俗的人和在世俗社会中生活意味着什么。任何总结都无法概括泰勒处理细节的高超技艺,他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令人惊叹的整体画卷……对于上个世纪以来一直在进行的世俗化争论,泰勒的著作作出了重大且极具原创性的贡献,很难有哪本书能与之媲美。它是一本必读的、不可错过的书。
——阿拉斯戴尔·麦金泰尔(Alasdair MacIntyre)
《追寻美德》(After Virtue)的作者
这是我有生以来读到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我仰慕泰勒已久。但我认为这是他具有突破性的一本书,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因为他在书中成功地重塑了有关世俗主义的全部争论。泰勒关注的是能将我们这个时代称为“世俗时代”的“灵性的体验和寻求的状况”……很难在此领域找到一本争议如此之小的书,它宽厚地理解所有可能的立场,包括与其自身相去最远的立场,且不去表明在这一多面向的转变过程中,哪一方比其他任何一方更具美德。
——罗伯特·贝拉(Robert N. Bellah)
《心灵的习性》(Habits of the Heart)的作者
这不仅是他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生工作的总结,而且关涉很多学科一直争论不休的世俗性兴起的问题以及个人相对于“共同体”的意义问题。泰勒从容地、清晰地、仔细地、一步一步地讲述了这个故事,迄今为止,读者可以通过对这一旅程的完整总结而稳步前进。因此,这本书就其自身而言具有教育意义,如果你正在思考西方对待“世界”的态度之社会和理智基础,那么它是少数几本你现在可以着手阅读的书。这本书,神学家应该读;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也应该读,以了解围绕宗教性质的争论的极度复杂性,以及他们向世界公布他们的研究结论之前应当先知道什么。
——大卫·马丁(David Martin)
《论世俗化》( On Secularization)的作者
作者简介:
查尔斯·泰勒:加拿大哲学家,是晚近西方特别是英美道德哲学中首屈一指的思想家、社群主义的主将。曾任牛津大学齐切里哲学与伦理学讲座教授,现任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哲学与政治科学教授。20世纪70年代以来,泰勒以其对黑格尔哲学的再解读、对原子主义式的消极自由的批评、对社群价值的强调、对西方文化中自我认同观念发展的梳理、对承认的政治的研究以及对文化多元论的论证,强烈地影响着西方思想界。
目 录
CONTENTS
中文版序……………………/ i
序言……………………/ iii
导论……………………/
第一部分 大改革
1信仰的堡垒……………………/
2规训社会的兴起……………………/
3大脱嵌……………………/
4现代社会想象……………………/
5观念论的幽灵……………………/
第二部分 转折点
6护佑的自然神论……………………/
7非人格的秩序……………………/
第三部分 新星效应
8现代性的隐忧……………………/
9时间的幽暗深渊……………………/
10不断扩张的不信领域……………………/
1119世纪的轨迹……………………/
第四部分 世俗化的叙事
12动员时代……………………/
13本真性时代……………………/
14今日宗教……………………/
第五部分 信仰的条件
15内在框架……………………/
16交叉压力……………………/
17困境1……………………/
18困境2……………………/
19现代性不平静的前沿……………………/
20皈依……………………/
尾声:许多故事……………………/
注释……………………/
索引……………………/
译后记……………………/
编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当我们追问好生活有何好处时,就能最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差异;或者稍微换一种角度,问问吸引我们的喜乐(或满足)的本质是什么。在形式起作用的古代伦理中,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两个层次。
首先,既然我们是人类之形式的具体呈现,那么,去过好生活就是让我们与自身天性相合;这样我们就能逃离分割和内心骚动,享受和谐;我们不再被相反作用的种种力量撕扯,由此才能得到恒定。我们不再渴望不适合我们的东西,由此实现自立。
其次,形式也在我们周遭的整个宇宙中起作用,这一点在某些伦理学说中占有一席之地。比如,在柏拉图那里,我们内在的理性只是让我们看到宇宙中的秩序并去爱它。我们对它的爱使得我们想要模仿它,这样我们自己也可以过一种有序的生活。向善的动力不仅来自我们予以具体呈现的形式,也来自整全,而此整全的秩序则由“至善之形式”(Form of the Good)奠定。换言之,喜乐或满足之得到,不仅靠我们依循自身天性,而且也靠我们与整全保持合拍。 (查看原文)
Rosebud
8赞
2021-07-19 10:54:11
—— 引自章节:2规训社会的兴起……………………/
我该怎样生活?我该怎样生活 这个问题不仅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问题,更是贯穿人的一生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在最初“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没谁一开始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周边环境并预见环境的变化。我们一开始不可能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这不在于我们还不够聪明,而在于我们的本性在一开始不够具体,本性有待在盘根错节的实践中向我们逐渐清晰地显现。我们大概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去理解歌德说他的浮士德是一系列越来越纯粹或纯洁(rein)的努力。我把这个纯粹或纯洁理解为:自身通透。我以为,这种自身通透是phronesis最核心的含义——洞明自己行在何处,浑然一体地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从而能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 (查看原文)
Rosebud
8赞
2021-07-19 10:54:11
—— 引自章节: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