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如果把人比作一棵树,那么这棵树不仅需要阳光、水分、大地的滋养,还需要自由、责任、荣誉、平等、秩序、集体等供灵魂成长、发育的养分。只有如此,这棵树才能有茁壮的根系,才能健康地成长。一个人通过真实、活跃地参与某一集体的生存实践而拥有一个扎根的状态。但是战争、饥荒、贫穷、疾病、失业、异化的教育等等都会切除人们的根系,使人处于拔根的状态。
本书写于薇依生命的最后一年,是她应戴高乐自由法兰西内务部之约,为法国光复后如何进行建设而写的一份报告。面对被战争拔根的法国人,薇依针对当时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思考。战后的法国该如何建设,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党派、法兰西民族该如何扎根,薇依用激情澎湃的文字,给出了她的答案。
作者简介:
西蒙娜·薇依,法国哲学家。1909年生于巴黎,1931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获硕士学位,曾在一所女子中学任教,在工厂流水线劳动,也曾组织和平主义活动,经历战争期间的辗转流离,1943年死于因绝食和肺结核引发的心力衰竭。其圣徒般的品行多为世人所知,也受到如加缪、米沃什、艾略特、默多克等诸多大师的崇敬。她始终关心社会政治,思想上亦特立独行,围绕人类的“痛苦与灾厄”这一哲学主题进行探索,她文风冷峻,语调坚定,正如其人怀着确信,从不妥协。
终其一生她辛勤工作,写作不辍,但生前未有作品出版面世,其著作由加缪等人整理而成,有《扎根》《重负与神恩》《柏拉图对话中的神》《在期待之中》《被拯救的威尼斯》《伦敦文稿》《工厂日记》等。
徐卫翔,1964 年生,浙江衢州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曾在意大利额我略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任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主要著作有《超越现代:马利坦对现代世界的批判》,主要译作有《扎根》《西蒙娜·薇依早期作品选》《剑桥文艺复兴哲学史》《越界的现代精神》《曼陀罗》等。
艾略特序
第一部灵魂的各种需求
秩序
自由
服从
责任
平等
等级制
荣誉
惩罚
言论自由
安全
风险
私有财产
集体财产
真理
第二部拔根状态
工人的拔根状态
乡村的拔根状态
拔根状态与民族
第三部扎根
译后记
修订版附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灵感 (inspiration)是一种灵魂各机能的张力,它使为在多层面上的创作所必不可少的专注程度成为可能不具有这样一种专注能力的人,总有一天会具有这种能力只要他带着谦卑、坚韧与耐心,顽强地坚持着,只要他为某种始终不渝、炽烈如火的欲望所驱使。
为了写出包含一些美的诗篇,必须曾经有过欲望,通过对文字的组织,去把捉纯粹而神圣的美,柏拉图说这种美居住于天空的另一边。 (查看原文)
Schnee
9赞
2024-09-09 16:34:36
—— 引自章节:第三部扎根
平等是人类灵魂必不可少的一种需求。它在于公开、普遍、有效地承认,并得到各种制度和习俗的正式表达,要给了所有的人以等量的尊重和敬意,因为必须把尊敬给予人本身,比没有程度之别。
因此,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差异绝不能意味着给予每个人尊敬之程度的差异,为了不使这些差异被人感觉到带有这种意昧,就必须有某种平等与不平等之间的平衡。
其次,在社会生活中,它会不可避免地形成一种朝向上层的吸入泵(pompe aspirante)。 结果就会严生一种社会病,假如向下的运动不能与向上的运动获得一种平衡的话。如果说,有某种实在的可能,一个农场工人的儿子,有一天会当上部长;那么,也必须有同样实在的可能,即一个部长的儿子,有一天会去做农场工人。这第二种可能性是不值得考虑的,除非有某种非常危险的社会强制。
这种平等,若单独起作用且不受限制,就会给社会生活带来一种导致其解体的流动性。有一些使平等与差异相结合的不那么粗糙的方式。首先是比例(proportion)。比例的定义是平等与不平等的结合,而在宇宙各处,它都是平等的惟一因素。
平等是更加伟大的.而不同的社会状况,不是被看作多与少的差异,而是根本不同。但愿矿工和部长只是两种不同的职业,如同诗人和数学家。但愿与矿工生活状况相关的物质上的艰苦.能以那些忍受苦难者的荣誉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战时, 假如一支军队有一种适当的精神,一个士兵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并以冲锋陷阵而不是待在司令部而自豪;一位将车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并以战役计划在自已头脑中产生而自豪;同时,士兵羡慕将军,将军也羡慕士兵;这样的平衡就构成一种平等。如果找到这种平衡,社会生活中就会有平等。
这暗示着.在每一种人类状况中,值得考虑的标志都应是该状况自身的,而不应是谎言。 (查看原文)
comet
3赞
2018-07-12 21:45:59
—— 引自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