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简介:
本书收录了哈贝马斯的十二篇讲稿,它们是对于法国后结构主义激进理性批判的回应,也是对康德之后欧洲哲学主流全面而公允的评估。哈贝马斯追踪了导致我们当代处境的那些历史转折点,通过与过去和现在批评家和理论家的广泛对话,试验了他有关后现代话语之适当形式的观点。关于乔治·巴塔耶、米歇尔·福科、雅克·德里达和科尔内利乌斯·卡斯托里亚迪斯的章节尤其值得关注,它们堪称晚近德法思想之间相互影响的最早成果。
导读:
导读:
在有关从现代性转向后现代性的热烈论争中,哈贝马斯的介入注定要引起最广泛的讨论,他的成就无疑在于把论争的水准提高了几个层次。
——马丁·杰
对于任何并非专研哈贝马斯著作的人,这些讲稿提供了进入其思想的最佳门径。
——彼得·C.霍奇森
作者简介:
哈贝马斯(1929一)
德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哲学家和衽会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l929年生于杜塞尔多夫,五十年代前期先后在哥廷根、苏黎世和波恩上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后期曾在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担任阿多诺的助手。六十年代先后任海德堡大学哲学副教授和法兰克福大学哲学与社会学教授。1971年至l980年担任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科技时代生存条件”研究所所长,1983年回法兰克福大学任哲学教授,至1994年退休。哈贝马斯知识渊博,学术兴趣广泛,并有着?烈的现实关怀,其理论的核心可以说是通过批判理论的“语言学转向”,以交往行为理论来捍卫启蒙的现代性立场。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公共领域的结构变迁》(1962),《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1968),《认知与兴趣》(1968),《后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1973),《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1976),《交往行为理论》(1981),《话语的伦理学》(1991),《后形而上学思想》(1992)。
作者前言………………………………………………………………………………………………
一 现代的时代意识及其自我确证的要求…………………………………………………………
(附:论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
二 黑格尔的现代性观念……………………………………………………………………………
(附:论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
三 三种视角:黑格尔左派、黑格尔右派和尼采…………………………………………………
(附:论过时的生产范式)
四 步入后现代:以尼采为转折……………………………………………………………………
五 启蒙与神话的纠缠:霍克海默与阿多诺………………………………………………………
六 形而上学批判对西方理性主义的瓦解:海德格尔……………………………………………
七 超越源始哲学:德里达的语音中心论批判……………………………………………………
(附:论哲学和文学的文类差别)
八 在爱欲论与普通经济学之间:巴塔耶…………………………………………………………
九 理性批判对人文科学的揭露:福科……………………………………………………………
十 权力理论的困境…………………………………………………………………………………
十一 走出主体哲学的另一条路径:交往理性和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
十二 现代性的规范内容……………………………………………………………………………
(附:论卢曼的系统理论对主体哲学遗产的接受)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现代性面向未来,追新逐异,可谓前所未有,但它只能在自身内部寻求规范。主体性原则是规范的唯一来源。主体性原则也是现代时代意识的源头。反思哲学的出发点是自我意识这一基本事实,这是主体性原则的关键。当然,反思能力能够运用到自己头上,在它面前,绝对主体性的消极面也会显示出来。因此,沿着启蒙辩证法的路径,作为现代性的所有物和唯一义务的知性合理性就应当扩展为理性。但是,作为绝对知识,这汇总理性最终采取的形式是如此的势不可挡,以致现代性自我确证的问题不仅得到了解决,而且得到了方向。因为,理性取代了命运,并且知道每一事件的本质意义早被预定。所以,黑格尔的者学满足了现代性自我证明的要求,但付出的代价是贬低了哲学的现实意义,弱化了哲学的批判意义。最终,者学失去了其对于当前时代的重要意义,毁灭了自己对时代的兴趣,拒绝了自我批判和自我更新的天职。时代问题没有了挑战性,因为,站在时代高度的者学已经丧失了意义。 (查看原文)
Uaral
5赞
2012-08-13 22:25:18
—— 引自第49页
如果说,海德格尔以舒尔茨-瑙姆伯格的风格,用其前工业时代农民生活世界那种感伤而富有田园色彩的图景来装扮他的存在历史宿命论的话,那么,德里达则首先是生活在游击斗争的混乱世界中——连存在的寓所他也想予以拆除,并“在《论道德的谱系》所说的残暴节日的自由天地里载歌载舞”……
海德格尔为了使历史哲学历史化,付出的代价是提出了一种真理概念,它具有历史动力,却失去了历史根基。如果我们像海德格尔那样深受当代历史状况的影响,却依然在本质概念范围内阔步前进,那么,遭到颠覆的基础主义的真实性要求就会僵化为一种先知的姿态。 (查看原文)
领导
2赞
2012-08-31 15:31:30
—— 引自第1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