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安乐死是否应该得到法律许可?一条命是否不如十条命贵重?代孕合同是否合法?
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年代,我们的行为选择总在人性和物质之间摇摆不定。我们的社会正陷入尴尬的两难选择当中。我们甚至怀疑法律是否公正,因为法律无法回避个人的道德判断,无法做到中立。
这让习惯了传统道德观念和固定思维的我们感到不安,但这种不安,却能让我们理性精神保持清醒的状态,促使我们去寻找有关“公正”的“出路”。 “世界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的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将带领我们在寻找公正的旅途中,领略思辨的价值和魅力。
作者简介:
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
政治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他因在《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1982)一书中对罗尔斯的《正义论》(Theory of Justice ,1971)所进行的批判而著称,由此产生并流传“社群主义”一语。桑德尔著述颇丰,包括《民主的不满》(Democracy’s Discontent)和《公共哲学》(Public Philosophy)。
第一章 做正当之事
第二章 最大幸福原则/功利主义
第三章 我们拥有自身吗?/自由至上主义
第四章 雇佣帮助/市场与道德
第五章 重要的是动机/伊曼纽尔·康德
第六章 平等的理由/约翰·罗尔斯
第七章 反歧视行动之争
第八章 谁应得什么?/亚里士多德
第九章 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忠诚之难
第十章 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忠诚之难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现在是凌晨三点,你的大学室友问你为什么深夜不睡觉,而是思考与失控电车有关的道德困境。
“为了给伦理课写一篇好论文。”你回答道。
“可是为什么要写一篇好论文呢?” 你的室友问道。
“为了获得一个好成绩。”
“可是为什么要在乎成绩呢?”
“为了在投资银行得到一份工作”
“可是为什么要在投资银行得到一份工作呢?”
“为了某天成为一名对冲基金经理。”
“可是为什么要成为一名对冲基金经理呢?”
“为了赚很多的钱。”
“可是为什么要赚很多的钱呢?”
“为了能够经常吃龙虾,我喜欢吃龙虾。毕竟,我是一个有感知的生物。这就是我为什么熬夜思考失控电车的原因!”
这就是康德所说的“他律规定性”(heteronomy)的一个事例——做某事是为了其它事情,再为了其它事情,再为了其它事情,如此等等。当我们他律地行动时,我们是为了某些外在于我们的给定的目的去行动,我们是自己所追求的各种目的的工具,并非目的的设定者。
康德的意志自由观念与此截然相对。当我们自律的行动——也即根据我们给自己所立的法则而行动时——我们做某事是为了自身的目的,是作为目的本身。我们不再是那些外在于我们而给定的各种目的的工具。“自律地行动”这一能力,赋予了人类以特殊的尊严,它标示了人和物之间的区别。
对于康德而言,尊重人的尊严就意味着将人当做目的的本身来对待。这就是为什么功利主义为了总体福利而利用人是不对的。将那个大汉推落到轨道上以挡住电车,就是把他当做了工具,因而没有把他当做目的的本身加以尊重。一个开明的功力主义者(如密尔),可能会处于对次生效益的考虑——从长远来看会降低功利——而拒绝去推那个人。(比如人们将不敢站在桥上了,等等。)然后,康德会坚持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让人打消推人下桥的念头的理由,它仍然是将那个潜在的受害者当做成全他人幸福的一种工具、一个对象、一种手段。它让他活着,却并不是为了他自己的目的,而是为了让… (查看原文)
Ying
24 回复
85赞
2013-01-06 22:56:42
—— 引自章节:人与物
要看一个社会是否公正,就要看它如何分配我们所看重的物品——收入与财富、义务与权利、权力与机会、公共职务与荣誉等等。一个公正的社会以正当的方式分配这些物品,它给予每个人以应得的东西。 (查看原文)
小星精神
1 回复
31赞
2021-01-07 20:40:29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做正当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