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安顿我们的内心,追寻生活的意义
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2022作品
“当宏大叙事已经解体的今天,叙事并没有停止,而是化为了一些小叙事。在无数的小叙事中,我们重新编织起生命的意义。”
◎编辑推荐
☆全网爆火的复旦大学哲学王子
王德峰教授被复旦学子亲切地称呼为“哲学王子”,独树一帜的讲课风格深受学生和网友的喜爱。
☆写给大众的人文讲义合集,亲笔校订
王德峰教授亲笔校订,包含《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中国哲学的人生境界》《哲学与大学精神》等颇具影响力的名篇。
☆安顿我们的内心,追寻生活的意义
除了成功和挣钱,人生还有其他意义吗?
在这本书中,王德峰与你畅谈读书、教育、哲学、理想、古典音乐,带你重新梳理当下的生活处境与问题,思考人生的意义标尺:“每一项具体的成功都不足以安顿我们心的无限的一面”“只有当我们把时代的意义标尺真正地领到了自己的内心,才能形成我们的生命理想。”
◎内容简介
没有意义,我们将无法生活。但是,我们对于我们日常的意义的基础从未追问过。倘若我们追问今天的成功人士、当代英雄,追问他们的成功的究竟意义,他们的回答将始终只是“成功即意义”,“成功就是我的生命价值的实现”。
我们背负小小的行囊,走在这时代的荒野上,去体验生命本身的价值。我们为了一些不起眼的,却又真切的生命意义的实现,付出我们的辛劳。尽管这些意义在这个时代的标尺上没有位置,但它们真实。我们在这些虽不起眼,却又真诚的努力中获得我们真实的愉悦。
不必害怕精神上的流浪,在这种流浪中,我们也许真的会发现绿洲。当宏大叙事已经解体的今天,叙事并没有停止,而是化为了一些小叙事。在无数的小叙事中,我们重新编织起生命的意义。
所以,我要用一种形象化的语言说:“背上一个小小的行囊,去做一些并不起眼的小事情。”
作者简介:
王德峰,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被学生誉为“哲学王子”
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学位
1982年起在上海译文出版社任编辑
1987年重回复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1998年获博士学位
2021年从复旦哲学系退休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
中国哲学的人生境界
哲学与大学精神
读书如恋爱
真正的伟大属于心灵——漫谈西方古典音乐
人文研究与“书呆子”
艺术与真理
做我们时代的民族脊梁
当代文化状况与中华文化之生命
两种真理
传统之于教育和民族
寻觅意义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那么,虚无是怎么给予我们的?在情感中给予我们,在忧虑和不安中给予我们。忧虑和不安是最本质的情感,因为它是对虚无的领会。领会不是认识,这一点,我们中国人是最明白的,西方哲学要晚到海德格尔才清楚。
在对虚无的领会中,我们才把握到存在。把握存在,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时间。时间之流就在我们对存在的把握中被开启了。时间是通过情感进入我们内心的。海德格尔的著作就叫《存在与时间》。我们现在谈论的,是哲学中最难的问题。
在本质性的情感中,我们把握存在,时间才被开启了。只是在自然科学中发展,时间才成了一种外在的尺度,用来度量自然界的变化,那叫“物理时间”。物理时间的概念,其实是从本真的时间概念中派生出来的。本真的时间,不是一个外在的东西,它源自我们对存在的领会。
时间之流被开启,人就发现了自身,发现自己是人。人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者,他领会“存在”本身。而这件事一开始就是艺术。艺术在时间之流中抓住了存在,凝结了存在,于是,它作为作品永远的在那里。语言也是这样形成的,语言是对存在的领会之凝结。艺术和语言、劳动一样古老。
然而,我们当代人类的心灵丧失了发现真理的力量。我们只是寻找逻辑上的真理,也就是寻求“正确性”。逻辑的真理和体验的真理,哪一个更根本?逻辑的真理其实是对体验的真理的重新表达而已,给体验的真理以一个形式化的表达。在体验的真理中我们才做成一个世界,使世界成为可能,使它呈现给我们。
我之所以要谈这一番哲学上的话,是因为我总是想,倘若我们复旦大学的学生希望成为有创造性的人才,就要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拥有发现真理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来自逻辑的推论,而是来自伟大的想象和体验。 (查看原文)
decca
10赞
2013-05-10 06:29:09
—— 引自第73页
在当代状况的每个个人,在自己的人生境遇中感到自己是一个孤独的局外人。这个人生本应是她自己的人生,但他觉得自己是自己的人生的局外人。他的人生道路不是由他对人生的理想所安排的,他的生活是被一种外部的强大的异己力量所安排的。 (查看原文)
LZQ
1 回复
6赞
2012-06-19 21:53:16
—— 引自第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