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中国人用木头造出纸张,用木头刻字制版,然后在木头搭建的空间里,一并写下整个建筑和工艺发展史。对这个民族来说,房屋可以是任何的形式。小到可以坐在上面的桌椅;衣橱可以和房间一模一样;扛着走的房子叫做轿;马车是个装上车轮的房间;船只在中国本来就是浮在水上的房屋。
《不只中国木建筑》提出,毋须在房屋和建筑设计之间画出一条界线,因为最基本的房舍也会包含建筑艺术的精神和意义;“最高级的”建筑文化,也可以具有“平易”、“闲适”的情调。作者赵广超利用五年的课余时间,用带着感性的笔触,就一般被视为艰涩的传统建筑,写下16篇平易隽永的文章,以轻松活泼的方式接触中国文化。
作者简介:
赵广超,生于香港,早年肄业于法国贝桑松艺术学院及巴黎第一大学。1990年代回港,从事艺术及设计教育,曾执教于香港演艺学院及沙田工业学院。目前为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客席讲师、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设计系兼任导师,教授东西方艺术、设计与文化理论分析。 香港设计联盟(MODA)会员,为该会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办之全方位设计课程筹委成员。
原文摘录:
纵然中国人从未刻意将建筑置于艺术创造的范畴内,然而古人的匠心毫无疑问地是和每一块木头互相渗透着的,古代大师的心血好像和木头结合成为一个有情的生命,木材纤维内的水分就像汨汨血脉那样,时刻都在调整平衡。从日出到月出,潮涨到潮退,由东边到西边,每一刻都在循环消长,生生不息。 (查看原文)
寒鲲
2赞
2023-11-29 13:52:40
—— 引自第62页
中国水墨画里巍峨挺拔的高山,很多时都会隐没在氤氲云雾里,这种手法叫做“收摄”一放出的情感到最后还是“含蓄”一点好。
用同样的观点去看最高水平的木建筑,就不难感受到那种“返回自然”的情调了。而巧合地“归隐田园”亦成为身居要职的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在累人的官场俗务之余,向挂在墙上的水墨山川投以向往的一瞥,感受出世的情怀,陶冶含蓄的素养,对中国文人来说,在“有用”的世界对“无用”的世界向往,正是一种完整人格的“寄托”。 (查看原文)
寒鲲
2赞
2023-11-29 13:42:29
—— 引自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