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题材新颖,方法独特,是有关60年代文化运动的一次大胆的“文化研究”尝试。作者以文化革命立题,在政治经济学与语言符号学的学科交叉边界上,出色展示文化研究的崭新思路,提出一套有效的跨学科解释方案。其最具挑战性的见解,是认为60年代西方新左派学生运动及其形形色色的反文化实践,实乃资产阶级政冶革命与经济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历史延续。作者将黑格尔的历史形态学、马克思的阶级分析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综合成一个历史阐释框架,提供了关于60年代文化革命的一种历史阐释。
本书是一部有关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比较深入的研究专著。不仅涉及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理沦文献,而且提出了十分独到的观点,认为这是“以反叛资产阶级的名义来完成资产阶级本身的一场革命”,“是资产阶级夺回旁落于贵族和左派之手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文化领导权”。这一结论打开了我们理解60年代革命之性质的全新视野,并且对理解当今的理沦流派和学术研究的意义均有不小的启示。
作者简介:
程巍,1966年5月生,湖南岳阳市人。曾分别就读于武汉大学英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文系,文学博士。1997-1998年访学于哈佛大学。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否定性思维:马尔库塞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文集《查尔斯河上的桥》(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以及论文若干,译有《反对阐释》(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和《疾病的隐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等。
引言 政治激进主义的衰落
第一章 历史想象力
力量感的幻觉
历史主体
父与子
群体感:从“代”到“阶级”
第二章 文化领导权
凡尔赛:一个象征王国
分子入侵
个案研究:英文系的制度史
1.纨绔子与浪漫派
2.阿诺德与古典语文学
3.第一批英国文学教授
4.利维斯集团
5.拘留所里的内奸
6.英帝国的鼹鼠们
第三章 政治意识的形成
站在空肥皂箱上的演说家
资产阶级的犯罪感
附录:犯罪感的消失
扶手椅里的革命家
三种运动:重合与偏离
从纠察线到街垒战
第四章 象征形式
语言恐怖主义
作为革命道具的身体
人群陶醉
延长的狂欢节
在法律的模糊地带
第五章 最后的革命
政治冷淡与无归属感
同心圆:制度模型
享乐主义的经济学阐释
运动的成本核算
重新命名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出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那一代人的消失,带走了一个热情而富于正义感的时代,当今时代有充分理由对政治狂热保持冷淡,而稳健的尝试也忠告人们:宁可生活在平庸的时代。乌托邦的想象力,曾在人们头脑中创造出层出不穷的自由幻象,激起一阵阵意欲改变世界历史的热情,如今却在利己主义的冰水里冻结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平庸智慧。人们以更大的生活欲望和更小的政治激情,重新热爱平庸并容忍这个到处是缺陷的世界。革命,在后革命时代人看来,是一项高成本风险投资,高得足以打消任何革命念头。要对付以政治高热为症状的法国病,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患上以政治冷静为症状的英国病;萨特之后,必定是雷蒙•阿隆;凯恩斯之后,必定是哈耶克。屋顶上的风信鸡已转向了右边,全世界的保守主义者都忙着在英国的新老自由主义仓库里搜寻派得上用场的货色。 (查看原文)
他念他
16赞
2012-07-06 20:57:50
—— 引自章节:引言:政治激进主义的衰落
人倾向于保持一种虚幻的同一性。当一个人把他的多重人格中的一种显现为唯一的人格时,他就在追求自我同一性。E.M.福斯特从文学人物角度将其称为“扁平人物”,以对应有更多人格、更复杂、更矛盾的“圆型人物”。当一个人觉察到内心的矛盾时,他实际发现了自我内部的他性的存在。为恢复自我同一性,他试图去掉这种他性。但更多时候,他性以他者的形象出现在外部,附着在另一个人身上,这时,他者就变成了敌人。
资产阶级是有史以来人格最多的阶级。它的另一个名称“中产阶级”最能表明这一点。它是“中间的”,介于贵族与下层之间,既分有上层阶级的部分人格,又分有下层阶级的部分人格。资产阶级通过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消灭个贵族,又通过镇压和收编消灭了无产阶级,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阶级不以他性的形式继续存在于资产阶级自己的人格构成中。事实上,从一开始,资产阶级的人格构成中就充满了对立成分,常常使它处于自卑、内疚以及莫名其妙的不安之中。它若不想继续成为一个自我分裂的阶级,就必须清除自己人格构成中的异己成分——这,有待于一场文化革命或意识革命来完成。
但在老资产阶级习惯于在外部寻找敌人,把自我内部的他性当做外部的他者。所以,在60年代,当中产阶级孩子突然群体性的站在中产阶级父亲的对立面时,父亲们惊愕得一时没了主意,以为老无产阶级和老资产阶级之间早已了解的历史恩怨又卷土重来,,以为自己的孩子背叛了自己,而没把它看作资产阶级的一次继续革命,一次针对自我内部他性的革命。
中产阶级孩子可能也没意识到这一点。当他们真诚地自以为在反叛自己的父辈及其建立的制度时,其实是在通过反叛外部他者的方式来消除资产阶级内部的他性,所以他们没料到,他们的文化革命最终所成就的,竟是自己父辈的一项未竟的历史计划。他们的父辈显然也没意识到这一点,因而一时父子反目,母女失和;虽然现在双双言归于好,但可能仍没意识到这一点。
其实,回头浪子大可不必忏悔… (查看原文)
他念他
16赞
2012-07-06 20:57:50
—— 引自章节:引言:政治激进主义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