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成都的城、河、桥、街、巷来展现的,是要以基本稳定的河、桥体系为基础,通过一条条街巷来介绍成都的历史文化。了解成都的城、桥、河,这既是了解整个成都的基础,也是了解成都街巷的坐标,所以本书把这些基础部分置于全书之前,把街巷部分置于其后。
本书的撰写是从2005年夏天开始的,历时四年。书名几经更改,最后用了《成都街巷志》,是企望向读者表明这是一本有丰富的历史与地理知识、可以为我们的后代保存资料的书。这里的”志”不是地方志的意思,而是古人所用的”志,记也”,”志,识也”的意思。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写老成都的街巷文化,不是成都的街巷名录或地名手册,所以请本书的读者千万不要把本书作为一本成都街巷指南来使用。因为本书中除了少数几条新街新路之外,并没有收入在改革开放之后新出现的大量的成都新街巷,主要都是有选择地介绍建国以前就已经存在的、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老街巷。至于这种选择是否恰当,尚乞读者指正,以便再版时修正。
作者简介:
袁庭栋1940年12月生于四川绵竹,1965年四川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长期在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1994年成为自由文化人。
业余从事学术研究,已出版各类著述三十余种,在中国古代文化方面主要有《古人称谓〉《中国吸烟史话》《古代职官漫话》《解秘中国军队》《解秘中国战争》《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合作)《周易初阶》《红白喜庆礼仪全书》,以及古代蒙学要籍校注12种。在巴蜀文化方面主要有《张献忠传论》《话说四川》《历代文化名人在四川》(合作)《巴蜀文化》《锦绣成都》《巴蜀文化志》《巴蜀文化图典》(合作)《四川50年图集》(合作)《成都》《天府的记忆》《成都解放60年图志》等。
曾经在四川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教育学院等校兼职,开设过《古代文字与古代社会》《中国古代文化史》《巴蜀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工具书使用法》等多门课程。
曾经出任台湾的30集人文风情片《走过四川》的策划与顾问,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开心辞典》《华夏文明》《岁月如歌》《走遍中国》等栏目成都专辑的撰稿人或顾问,中央电视台的七集人文地理片《天府的记忆》的编剧与历史文化顾问。曾在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深圳电视台和成都的”金沙讲坛””武侯夜话””成都故事”主讲巴蜀文化,在中央电视台奥运会四川专题节目担任主讲嘉宾。
原文摘录:
后子门地区在从隋代到明代这样一个长时期之内,一直是城内的一个人工湖。隋代修子城时取土为池,初名“摩诃池”(“摩诃”是佛家语,原是梵语的音译,本意是“大”),五代曾改名为“龙跃池”与“宣华苑”,最大时可能是北到青龙街,南到天府广场。宋代开始淤塞缩小,明代又将已经缩小的水面填去大半,清代的贡院中都还有一点水面,1914年为了修建操场,才将这最后一点水面填平。唐宋时期的摩诃池是成都城内最大的风景区,水中有三个岛屿,分别建有主建筑“重光殿”“丹霞亭”和“蓬莱亭”。杜甫、陆游都有诗赞赏。特别是在五代时期著名的《花蕊夫人宫词》中有十分详细而生动的描绘,不仅有柳堤荷风、水鸟渔船,甚至还有渔村,特别是诸如“长是江南好风景,画船来往碧波中”“展得绿波宽似海,水心楼殿胜蓬莱”“傍池居住有渔家,收网摇船到浅沙”等描述让我们至今都不能不向往当年的胜景。假如这个面积达“十顷”,“曲折十余里”的摩诃池今天还在的话,成都风光将不让杭州与扬州,但是历史上不会有“假如”。 (查看原文)
Gary是好人
1 回复
2赞
2011-05-09 09:55:05
—— 引自第1060页
清代成都城的格局与过去有同也与不同。相同的是在城池上的格局上完全沿袭自秦城以来的不南不北、不方不正的形状。四道城门的位置不是在正东、正南、正西、正北方向,而是在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东北方。而这不方不正的的城区四角,反而是大致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为什么成都人在问路、指路时都是说倒左、倒右,而不是说向东、向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成都的城池与街道不南不北的根据。 (查看原文)
Gary是好人
1 回复
2011-05-20 09:25:24
—— 引自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