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新的考古材料为依托,以文明形成全景化的视角,对中国文明形成中*重要的两项因素:农业和礼制进行深入研究,既关注公元前3000年以来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又对各时代极具代表性的发现进行细节剖析,如对陶器造型与功能的辨析、对丧葬习俗的独特理解等,因而颇具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冈村秀典(Okamura Hidenori)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1957年生于日本奈良市,1980年毕业于京都大学,1982年作为留学生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历任京都大学文学部助手、九州大学文学部副教授、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副教授和教授,2000年获第13届滨田青陵奖。师从樋口隆康、林巳奈夫教授,受宿白、邹衡、俞伟超等先生的熏陶,主要研究中国考古学,并多次来华参与考古调查和发掘。著有《三角缘神兽镜的时代》(吉川弘文馆,1999)、《中国古代王权与祭祀》(学生社,2005)、《夏王朝:中国文明的原像》(讲谈社学术文库,2007),编著有《国家形成的比较研究》(学生社,2005)、《云冈石窟:遗物篇》(朋友书店,2006)等书。
译校者
陈馨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曾于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历史文化学专业攻读博士课程,现就职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秦小丽 日本京都大学博士毕业,现为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序言
第一章 何为中国文明
第一节 上下四千年的中国文明
第二节 中国文明的空间动态
第二章 文明的萌芽——公元前三千纪的龙山时代
第一节 农耕社会的形成
第二节 社会的复杂化
第三节 地域间交流的扩大
第三章 文明的诞生——公元前二千纪前半的二里头文化
第一节 王朝的形成
第二节 中国世界的形成
第四章 早期国家的形成——公元前二千纪后半的商周时代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二节 复杂化的王都结构
第三节 地方统治的结构
第四节 王统和王陵的形成
第五章 文明·王朝·国家的形成
第一节 城乡的分化
第二节 祭仪国家的形成
结语
注释
图片来源
延伸阅读
中文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与其他古代文明不同,中国文明持续近四千年,至今传统仍在继续。本书把焦点放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上,主要以考古学方法为基础,从下层结构的生产到上层建筑的礼制,讨论了社会整体的变化,从中得出以下结论:公元前二千纪的黄河中游,农业的集约化和多种作物的轮作方法被固定下来,商代集体劳动是由王权发动的,生产力得以提高;王权象征的宫廷礼仪在之前的二里头文化已经形成;商代由于农业和畜产的变革得以组成常备军,派遣大规模远征军成为可能;商代通过征服和诸侯封建形成了新的人员组合,王和诸侯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国家体系也已经完备;商代王统的确立,保证了王权正统性继续,完善了以祖先祭祀为中心的礼仪,构筑了为祭祀礼仪供给牺牲的畜产系统。简而言之,中国的大地上,农业和畜产等的生产,和王权、宫廷礼仪以及祖先祭祀等的礼制,在相互紧密关联的同时,在公元前二千纪的时间跨度中,进行着社会整体的巨大变革。 (查看原文)
赖怀普
1赞
2022-02-22 01:36:49
—— 引自章节:第五章 文明·王朝·国家的形成
对于西山遗址的性质,学界提出了不同见解,如军事性的城寨说、集团间阶层化中有核心作用的据点聚落说、推断是中国最早的王—一黄帝的居城说等等。然而,如果以发掘的房址和墓葬以及出土的陶器和石器等,与周围半径在15公里范围以内分布的20多处遗址进行比较的话,西山遗址除了拥有坚固的城郭以外,可以说没有找到任何其他值得一提的特征。西山遗址的面积比大河村遗址的小,而与其规模相仿的聚落还有另外3处,而且在大河村遗址出土了更加精美的彩陶和石器。在工艺美术的层面上,西山遗址也并不出色。从房址的分析可知,大河村遗址是由非常普通的扩大家族形成的聚落,西山遗址也是这样形成的聚落之一。而西山的农民筑起了围绕聚落的城墙,这只能说明在集团间关系日趋紧张的时期,只有亲手筑墙才能保护自己。 (查看原文)
赖怀普
2022-02-21 22:00:56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文明的萌芽——公元前三千纪的龙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