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人性之材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扭曲的意识形态背后,有什么样的人性根源?

像所有让读者振奋的著作一样,在《扭曲的人性之材》里也是有英雄、有恶棍,不过,因为作者心思之细密、气度之宽弘,这里所写到的恶行与伟绩又有其不同之处,实际上,有时还会角色互换。——约翰·班维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书主体是伯林关于观念史的八篇文章,讨论了著名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维柯、赫尔德、费希特和迈斯特等对人类历史的看法,梳理了乌托邦、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想的意义和影响。通过追溯各种意识形态从起源到极端形式的发展,引出对于人性的深层思 考。作者援引康德的名言“人性这根曲木,绝然造不出任何笔直之物”,提出了如下哲学上的疑问:人类的重要问题是否都有且只有一个真正的答案?人类追求的真正价值是否不可能有冲突?

此增订本根据普林斯顿第2版翻译,新增的附录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包括伯林的书信和几篇之前未收录的文章,特别是他对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精湛评论。

作者简介:

以赛亚·伯林(Sir Isaiah Berlin,1909—1997)

英国哲学家、观念史学家、20世纪著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生于俄国犹太家庭,童年目睹俄国革命,1921年随父母前往英国。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哲学,1939年撰写《卡尔·马克思》,1944年转向观念史研究。1957年就职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发表具有开创性的“两种自由概念”演说,同年获封爵士。1966年参与创办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并出任首任院长。作为杰出的观念史学家和学科主要奠基人,先后被授予耶路撒冷文学奖和伊拉斯谟奖。

前 言
编者序言
理想的追求
乌托邦观念在西方的衰落
维柯与文化史
18世纪欧洲思想中所谓的相对主义
迈斯特与法西斯主义的起源
附录:暴力与恐怖
欧洲的统一及其变迁
浪漫意志的神化:反抗理想世界的神话
压弯的树枝:论民族主义的兴起
第二版附录
罗素的哲学史
回应罗伯特•科西斯
回应罗纳德•H.麦金尼
通 信
索 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我们这一代人关于生活目的之理念,在一个关键的方与我们的先辈一一至少与18世纪后半叶之前流行的那些理念一一是不相类似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反的。按照他们的理念,世界是一个单一的、可以理解的整体。
……。所有人都拥有某些固定不变的特征,这就是所谓的人性。尽管在不同的个体、文化、民族之间,差异也是明显存在的,但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似性更为实在、也更为重要。最重要的一个共有特征,就是一种被称之为理性的能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拥有它的人都能够把握真理。

据说,无论身处何地,一切理性的心灵都可以同等地发现真理。正因为有了这一共有的品质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试图说服对方相信他们自己所信奉的真理,就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合乎情理的。 (查看原文)


1赞
2019-01-09 19:35:08

—— 引自章节:欧洲统一及其变迁

如果说过去是完全不可知的,这也就等于掳夺了过去一词的所有意义,因而这绝对是一个自我毁灭的想法。 (查看原文)

*
1赞
2021-04-23 16: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