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耶鲁大学新锐学者 约瑟夫•诺思 犀利 之作!
★荣登2018年度克里斯蒂安•高斯奖短名单。乔纳森•卡勒 、布鲁斯•罗宾斯赞誉推荐!
★勾勒 文学研究 史,聚焦 政治、文化 与学术、学科建设 的角力。
★无论学界内外,凡对文学与政治、文化、社会之关联有兴趣的,皆可阅读。
————
▼ 内容介绍
聚焦 文学研究 学科史,以及 政治、文化与学科建设 的关联。
百年学科史,一部政治与学术博弈的文化简史,反思当下学科专业化。
本书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助理教授约瑟夫•诺思的代表作。他勾画了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的历史轮廓,展示其如何从一种广泛业余的普遍批评,日益学术化、学科化的过程,并探讨得与失。书中,他悉心梳理关键流派,如实用批评、新批评、文化研究等;分析代表人物,如雷蒙•威廉斯、伊格尔顿、詹明信、D.A.米勒……
————
▼ 学界推荐
弗朗西斯•马尔赫恩,《新左派评论》
无论学界内外,只要对今天的文学文化的政治一面,有严肃实际兴趣的人都应阅读。
·
乔纳森•卡勒 (批评家,康奈尔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教授。)
这本书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是我读过的关于批评历史的罕见的书。
·
《洛杉矶书评》
对英美世界的文学批评这一学术领域的大胆、生动、引人入胜的论述。
·
《新共和》
诺思的论述风格,是令人信服的清晰和自信。他让我想起了早期学者——以大众作为受众的学者。
·
芮塔•菲尔斯基 (文学理论、文化研究等领域杰出学者)
约瑟夫•诺思对批评史提出了一个大胆、反直觉的观点:转向在文化历史背景下阅读文本,不是文学研究激进化的标志,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后退。
作者简介:
▼ 关于作者
约瑟夫•诺思,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现为耶鲁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20至21世纪的英国文学、英语文学批评史等。本书为其代表作,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推出后备受关注。
——
▼ 关于译者
张德旭,高校英语系教师,英美文学研究者,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博士,在中英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序 ⅰ
导 言 001
第一章 批评革命的右转 029
第二章 学术转向 077
第三章 历史主义/语境主义范式 111
第四章 批评无意识 175
结 语 批评的未来 273
附 录 批评范式与 T. S.艾略特 297
注 释 306
索 引 356
致 谢 368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20世纪中叶的一系列批评实践,曾试图将文学与这类模糊又宽泛的观察结论联系起来,一个重要例证或许就是F.R.利维斯的新阿诺德主义式的“人生批评论”(criticism of life)。然而现如今这种追问文学与人生之关联的批评实践仅以声名狼藉和怀旧的形式残存于这门学科之内。取而代之的,是当下文学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方法论,这些方法论虽然形态各异,但性质上都属于历史主义/语境主义式的批评实践。广义而言,历史主义/语境主义式的方法论信奉文学的非超验性、非普遍性、历史性;从更专业的角度讲,这类方法论主要把文学文本当作生产知识的手段,勘察文本在怎样的文化语境里被书写和阅读。在这个意义上说,近来寻求新突破的努力如“新形式主义”(New Formalism)、浅读” (Surface Reading)、“远读”(Distant Readin),仍是对历史主义/语境主义方法论的不断重复。与非专业读者相比,今天大多数文学研究者之所以对伍尔夫抱有极大兴趣,正是因为她能教我们了解她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若要试着从整体上为历史主义/语境主义范式提名唯一的口号,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永远历史化!”( always historicize!)。我把这个口号当作文学研究的视域极限,这门学科的方法论到目前为止尚未超出这个视野。 (查看原文)
豆友2959860
6赞
2021-12-13 10:24:19
—— 引自章节:导 言 001
必须承认,把TS艾略特弃置在文末附录中,我有点幸灾乐祸;其实我原先把他搁在脚注里,但后来又反悔了。在此附录,我想带领大家匆匆一瞥文学批评史上关于艾略特的几点看法和思考,好让你们褫夺他作为批评范式的总司令这一职衔——可以说,我居心不良。不过,这里更为要紧的大目标,则是把艾略特本人所重视的东西从他对其重视的特殊方式中解救出来。从这个角度看,起码我和艾略特有彼此投合之处,而我真正反对的是把他视为文学批评的提喻,认为他思想保守必然意味着所有文学批评都是保守的而予以批判的那些人。 (查看原文)
Visin
2赞
2022-12-17 14:38:09
—— 引自章节:附 录 批评范式与 T. S.艾略特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