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米尔的帽子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1976年,考古学家从大西洋圣赫勒拿岛附近的海域打捞上来一艘沉船的残骸,在其中发现了一批明代的瓷器。这些古瓷的故事要追溯到四百年前,当时的荷兰人戴着以北美海狸皮毛制成的帽子,不远万里乘船前往亚洲,用波托西的白银从中国人手中买下大量的丝绸、茶叶和瓷器运回欧洲贩卖。其中一艘货船在海战中被击沉,使那批瓷器得以跨越古今,重见天日。

同样跨越古今、令历史留驻其中的,还有荷兰的七幅油画与一件瓷盘。在本书中,著名汉学家卜正民从这些艺术品的细节切入,以维米尔等艺术家的作品中描绘的帽子、银币、烟管等物品及其流通为线索,梳理出17世纪在贸易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地如何逐渐从孤立状态走向接触,进而连接成一个交流网络。在这个全球化的黎明时刻,彼此陌生的文化开始相识、碰撞、融为一体。

卜正民是一个很棒的学者,这本书从荷兰画家维米尔的几幅画作说起,涉及十六到十七世纪荷兰的代尔夫特和全球贸易、这两个世纪之交明清交替、中国的寒冷和瘟疫、传教士来到东亚,还说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亚洲经营,荷兰人从海洋到达亚洲,甚至讲到“全球性流动现象重新界定他们(荷兰人)的世界观,还拓展了他们的世界”。维米尔的绘画,可能只是一个引子或者象征,不过通过这个小小的绘画,大大的世界历史就渐渐凸显了。

——葛兆光

《维米尔的帽子》是一部兼收并蓄的巧书。卜正民汲取维米尔画作的多处细节,引导读者出入17世纪世界贸易、文化交流的广阔世界。他以代尔夫特为中心,读者随之神游历史,旅途中可见瓷器、海狸毛皮和火器,碰上船难的水手与其同伴、银矿和马尼拉大帆船。这是一本充满惊奇乐趣的书。

──史景迁

作者简介:

卜正民(Timothy Brook),哈佛大学哲学博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2015—2016年度亚洲研究学会会长。曾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校历史学教授,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明代社会和文化史、中国近代史、全球史,并担任《哈佛中国史》主编。2005年获加拿大历史协会颁发的历史学奖项弗朗索瓦·格扎维埃·加尔诺奖章,2006年获颁古根海姆奖。代表著作有《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等。

中文版序
第一章 从代尔夫特看世界
第二章 维米尔的帽子
第三章 一盘水果
第四章 地理课
第五章 抽烟学校
第六章 称量白银
第七章 旅程
结 语 人非孤岛
致 谢
中、日文书目
注释及延伸阅读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佛教使用了类似的图景来描绘一切现象的相互联系。它被称为因陀罗的网。因陀罗创造世界时,他将其做成了一张网,网上的每个绳结处绑着一颗珍珠。存在或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可以想到的每一个想法,每个真实的数据——在印度哲学语言中,即“万法”——都是因陀罗网上的一颗珍珠。每颗珍珠不仅通过与因陀罗网上的其他珍珠联系在一起,网上的每颗珍珠表面还能映射出网中的所有其他珍珠。存在于因陀罗网的万物都意味着所有其他一切的存在。 (查看原文)

tian
8赞
2012-03-05 22:44:19

—— 引自第22页

佛教中国化之后,《华严经》里面讲有一个帝释之网,也是天地的网,称为因陀罗网。因陀罗网几乎相当于我们中国的道,它本身就是一个宇宙。因陀罗网每一个网上的交叉点,打结的地方都有一颗明珠,每一颗明珠照见别的明珠,又由别的明珠照见自己。换言之,并不是单单一颗明珠,交相辉映,一珠可见其余所有的明珠,同时在照得见其他明珠时也照见了自己。于是,宋儒的格物,也正如上述珠网的观照:从格一棵竹子中格出道理来。 (查看原文)

tian
8赞
2012-03-05 22:44:19

—— 引自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