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成长背景和人生际遇怎样影响着一个作家的个性与禀赋?作为海派文学代表、当代文学典范,王安忆的写作特色如何形成,风格怎样流变?她眼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怎样一番景象?小说家如何以独特的眼光“看”芸芸众生?
书中王安忆谈成长,谈阅读,谈创作生涯的若干个转折点,谈在小说领域里的漫漫跋涉与自我突破,谈冰心、萧军、汪曾祺等父辈作家对她的影响与认可,谈与贾平凹、莫言、苏童、余华、阿城、王朔等当代作家的交往与相惜,谈如何在传统的继承上、严肃的反叛中找寻自我创作方向。
访谈不拘一格,率性、坦诚、充满激情,喜欢王安忆、关注当代文学、热爱文学创作的读者可与作家共赴一场丰盛的文学之旅。
作者简介:
王安忆,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代表作《小鲍庄》《长恨歌》等。
张新颖,著名文学批评家,文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批评。主要著作有《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双重见证》《春酒园蔬集》等。
第一章 成长
一、小时候、性格、环境
二、母亲
三、父亲
四、文革期间的阅读
五、开始写作
六、职业化的状态
七、传统和反叛
第二章 关节口
一、文学讲习所
二、《儿童时代》
三、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四、陈丹青
五、史铁生
六、再谈传统和反叛
七、写作习惯
第三章 “看”
一、鲁迅的“看”和沈从文的“看”
二、站在哪里看作品里的人物
三、一座废弃的锡矿,一座废弃的钨矿
四、看熟悉的东西和看不熟悉的东西
五、写爱情
六、小说,散文,戏曲,年轻人
七、对知识的兴趣
八、台湾和马华的文学,在台湾出书
九、我们有没有力量审美化
第四章 前辈
一、冰心、萧军、一些老人
二、宗璞
三、汪曾祺
四、陆文夫、高晓声、白桦
五、王蒙、张贤亮
六、张洁
第五章 同代人
一、张承志、张炜
二、莫言、贾平凹
三、阿城、王朔
四、刘庆邦、刘恒
五、迟子建
六、苏童
七、余华
八、年轻一代
第六章 写作历程
一、 准备期,“雯雯系列”
二、《小鲍庄》
三、“三恋”和性的话题
四、《流水三十章》和《米尼》
五、《叔叔的故事》
六、《妙妙》、《香港的情与爱》等几个中篇
七、《纪实与虚构》
八、《长恨歌》
九、《长恨歌》之后
十、还在过程之中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我觉得现在年轻人恰恰就是我刚才说的那种,他们今天做什么事情明天就要在小说里面表现出来。
我觉得他们太快地把经验变成文字,你看和老师吵两句嘴就写下来,喝点东西也写下来,太快地就变成文字,没有经过创造。
和海明威同时代那个女作家,斯坦因吧,她说过一句话,后来我一直用这句话来理解我妈妈这一代人:个人主义是人性,共产主义是人类的精神。
反叛肯定是处在一个需要挣脱的状态,这东西把你束缚住了,所以你要挣脱一下。可是现在,百无禁忌,在这样放纵的状态中,还有什么需要反叛,反叛还有什么革命的意义?现在,反叛是剩下一个姿态了,现在的人都是形式主义。
我们这个时代确实变得——有很多的理由为人开脱了,有很多理由变通。
你现在跟他们讲人应该是崇高的,谁来听你的啊?大家都不愿意听,因为马上就能和我们刚刚经历过的之前的时代里边教条主义人性认识挂起钩。所以说中国现在很多事情很讲不清楚。
我是特别喜欢生活的质感的,爱情这样的东西特别容易有假象,罗曼蒂克的假象,因而失去生活的质感,所以我觉得写爱情很危险的,写不好就变成了风花雪月。
上次我在某一个报刊上看到,有一个水利专家分析安徽的河流,淮河,我觉得他讲的每一点都和我看到的事实是一样的,当时我就特别懊恼,我如果是多点心情去看看周围的我的地理环境,那我会掌握这么多的东西。
年轻的时候喜欢滥情的东西么,中国的文化不滥情的,都比较收敛的,就像你刚才谈的爱情两个字,中国文化不大谈爱情,中国文化讲仁义的。
那一年她到上海来看眼睛,我搞了两张《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芭蕾舞票,但是那个时候宗璞几乎没有什么视力了,可是她依然非常享受。我说你看不见了,坐在那里会不会觉得寂寞啊?她说不会,我听音乐啊!
那时候王尔德关在监狱里面,给他轻浮的小对象道格拉斯写信,里面有一句话是对的:爱是需要想象力的。 (查看原文)
饼Pro
1赞
2013-01-24 21:51:18
—— 引自第39页
王安亿:对呀,这就是他的一个问题呀,他好像就不屑于和小孩子多说话的,不像我母亲。我父亲到老的时候才想起我们,可这时候我们又大了,我们又不屑于和他说话了。这个父辈与子辈之间的感情吧,是从小生就的。
张新颖:这有个男人和女人的差别,母亲就是要跟孩子亲近一点。可能很多的父亲都有点像你父亲那个样子。
王安忆:其中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像我母亲是一个特别喜欢孩子的人,而我父亲年轻时是不要孩子的,我父亲自己是个孩子,他像长不大,他是个不要孩子的人,到老年的时候对我们也不是对孩子的喜欢,他对子女的需要是出于一种安全感。他不像我母亲,我母亲就是特别爱孩子。 (查看原文)
r2g2
2019-12-10 23:33:00
—— 引自章节:一、小时候,性格,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