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生活在本质上就是政治的”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任剑涛新著
从“站队”倾向看观念如何塑造行动
于历史的关键时刻看不同国家的走向
透过政治棱镜看现实与网络事件之争
◎ 内容简介
从14—16 世纪现代的酝酿,到17 世纪现代政治观念的“诸神入庙”、18世纪意识形态体系初具雏形,再到19—20世纪不同政治观念的实践,依照时间线索,按照主题演进,本书呈现出一部混搭的观念与行动互动史。
从一神退场、诸神入庙,到下沉到民间并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相连,观念不断塑造着现代的形成。透过不同时代思想家的观念探索与政治实践,本书带我们了解各种意识形态的诞生、交错及趋同,以此去重绘现代政治的立体图景,于政治现实与政治想象间诉诸自我的理性判断。
◎ 作品看点
★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任剑涛新著。
任教政治学近三十年来,作者任剑涛教授研究视野兼顾中西,既有中国政治思想史专著,又有西方政治思想史作品,发表专业论文及社会文化评论200余篇,兼具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专业研究外,作者还是“学术摇滚明星一样的人物”,参加电视节目、写评论、带辩论队。融专业性与生动性,带来一部观念与行动混搭的政治思想史。
★ 从观念革命到社会革命,将观念还原于社会变迁中。
13—14世纪,人文主义兴起,政治观念告别神学主导,进入“人的世界”;16—17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展开,政治观念依次登场,呈现出“诸神之争”;18世纪,法国大革命席卷而来,政治观念进入犬牙交错的意识形态化时期,在温和与激进之间上演着“多重奏”;19—20世纪,不同国家相继独立与建国,政治观念进入实践期,决定着国家的政治走向;20世纪后半期至今,随着冷战的兴起与落幕、身份政治愈演愈烈,不同政治观念激烈竞争……沿循时间线索,本书呈现一部实践与观念的互动史。
★ 后退一步,以平视的眼光看思想家如何以观念塑造历史。
现代政治观念史第一人但丁、论君主权术的马基雅维利、主张“利维坦”式国家的霍布斯、提出三权分立的洛克、以“两种自由”著称的伯林……在四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政治观念之争多限于思想精英与政治精英群体,后退一步,将伟大的思想家请下神坛,放回历史情境,看不同时期思想家如何以观念塑造历史。
★ 回溯历史,从不同国家的关键时刻看其未来走向。
英国为何走向了君主立宪制而美国走向了总统共和制?为何德国实施的是议会共和制而法国实施的是半总统半议会制?回到国家的关键时刻,看英美和德法如何因不同政治观念走向了相异的发展道路,由此形成的温和的英美模式与激进的德法模式又引领了其他地区不同国家的建国与走向。
★ 共和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不同时期的“主义”之争。
从节制民主、强调公共美德的古典共和主义到强调平等、政治参与的公民共和主义;以自由或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与不同主义融合,发展出个人自由主义、激进自由主义以及规训共和的自由主义;寻求自由和秩序平衡、精英与大众关系平衡的欧美保守主义与基于传统政治权威、统治秩序的欧陆保守主义;再到近年来的社群主义、女性主义、现代主义……不同“主义”之间、各个“主义”内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从“主义”之争看观念的水位。
★ 左派、右派、中间道路,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
左派和右派是如何产生的,又分别经历了怎样的演化,在今天,二者的代表思潮有哪些,这些思潮又如何与社会运动相结合促成了社会变化,不同国家不同派别执政党的方针倾向是怎样的,什么是中间道路,是否存在“第三条道路”……一个兼具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观察视角。
★ 政治在生活中,走出观念迷恋,于清醒的认知中直面争议。
从美国大选到韩国“戒严令”,从网络事件中的“站队”到现实中的“三观不合”,政治观念逐渐下沉到社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连,生活在本质上就是政治的。认识到不同政治观念的发展及其理念,才能走出观念迷恋,于清醒的认知中直面真实的现实。
◎ 学者推荐
我始终认为政治观念是政治制度的原动力。从长线历史来看,我甚至认为,观念的力量要大于枪炮的力量,无数的将军加起来,对历史的塑造能力都未必有孔夫子或者马克思那么大。而要了解政治观念史,任老师可以说是最好的向导。——刘瑜(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我们尚未生活在结论之中。”恰是现在,我们比过往许多时刻都更需要学习政治观念史。这是因为,我们并不能自动获得一套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生活,我们共同生活的现代化愿望还远远没有到终点。任老师是我的老师,时隔多年,由任老师带大家一起回看现代人的梦想如何一步步铸成再合适不过。——陈迪(媒体人、时事评论员)
作者简介:
任剑涛,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中西政治思想与中国政治,著有《拜谒诸神:西方政治理论与方法寻踪》《公共的政治哲学》《当经成为经典:现代儒学的型变》《政治:韩非四十讲》等20余部著作,主编有“当代西方政治学前沿译丛”“政治哲学研究丛书”“现代书系”等。
第一章 观念的创生:现代政治的创世记
1. “早期现代”:方生未死的传统与现代
2. 但丁:现代政治观念史第一人
3. 人性政治的开启:人文主义的兴起
4. 告别世界社会:民族观念的萌动
5. 模仿神界:身体论开启的现代政治思绪
6. 马基雅维利(1):政治就是政治
7. “现代”:作为一个观念的崭露
8. 为观念而生,为观念而死:从理念到行动
第二章 诸神入庙:意识形态的雏形
9. 一神退场与诸神争执:宗教批判与世俗化兴起
10. 马基雅维利(2):重启共和主义
11. 霍布斯(1):个人主义的出场
12. 洛克:以汇编常识,成为自由主义之父?
13. 乌托邦:想象另一种可能的激进主义
14. 霍布斯(2):从个人主义到君主主义
15. 弥漫的恐惧:现代政治的“活命哲学”
16. 从“人造的人”理解国家:霍布斯的漏洞与洛克的补充
第三章 犬牙交错:政治观念的互借
17. 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降临
18. 反思革命的保守主义:不要在追求自由中丧失自由
19. 激进的自由主义:边沁与密尔的功利主义
20. 规训共和的自由主义: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与贡斯
当的“两种自由”
21. “激进”的保守主义:从“慢生活”到政党政治
22. 独一无二的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传统中溢出西方
23. 对抗性的和平主义:圣雄甘地与其复杂的遗产
24. 原理与国情交织:现代政治观念的中国旅程
第四章 伯仲之间:政治观念的实践
25. 诸神分等?政治观念间的久决不下
26. 标明理想:当下与终极的政治想象
27. 如何设计良好的制度?现代政治制度的可行与可期
28. 术有专攻:政治观念的短长
29. 英美与德法之争:温和与激进的政治道路
30. 三个“国际”的中间道路
31. 现代建国的关键时刻:规范建国与“弯道超车”
32. 处境决定面向:政治观念的不同位势
第五章 弥补短板:政治观念的趋同
33. 跳出“左右之争”?政治观念的“第三条道路”
34. “活在表层”:伯林与“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35. 冷战自由主义:波普尔论“封闭社会”
36. 保守自由主义:哈耶克对自由边界的廓清
37. 社群主义:以社群美德替代自由主义的“现代”方案
38. 对峙与趋同:政治观念的“分久必合”?
39. 从神殿到凡俗:社会运动的新启示
40. 观念的下沉:民间冲动与精英理念
结 语
参考书目
后 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第一,人类要追求尘世的幸福,就要建立统一的政权,由此才能达到和平的目的,才能保有幸福。第二,罗马为统一政权的建立树立了榜样。罗马以公理一统天下,这是但丁所设想的人类建立统一政权的历史典范。第三,教权和王权是上帝赐予人间的两柄剑,教会不能兼行王权的权力。反过来,尽管他没有直白地表述,一个对等的论证是,国王实际上也不能兼行教会的权力。但丁论证的重点在前者,核心是尘世的君主统治权是直接由上帝之手交付的,而非来自罗马教皇或者教会。可见,但丁是站在世俗王权一边的。
这三个论题,当然有经院哲学的论证色彩,但世俗取向已经显豁。但丁的第一个论题,简明扼要。他说,基于一统天下的尘世政体,要使我们能够得到尘世幸福,就一定要有一个囊括四海的帝国、一统的政体、一个真正的尘世帝国。这是一个行动的要求,而不是一个思想的设计。对此,但丁的论证很明确,他说:“一个人有
一
目的,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也各有其目的:最后还有一个适合于全人类的目的…”1“适合于全人类”的这个目的“出自永恒的上帝之手”:分属家庭、地区、城市、国家的人,不可能在纷纷扰扰、各自确立自己的目的时,认识到整个人类的目的是什么,只有上帝才能够向人类指出这一点。
上帝指出这一点,就是上帝为世人做好的安排:世界和平乃是人类的头等大事。他创造人类的目的不是让人类享乐、追求荣誉、寻求长寿、争夺力量、寻求美貌,而是要实现和平。为了维持和平,就必须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就像多个物体结成一体,需要有一个支配力量;也就像一个家庭,一定要有一个家长一样。同理,一个国家也要有适宜的政体;对于人类社会来讲,也同样需要有一个总体意志即上帝的意志来加以整合。 (查看原文)
麒麟
17赞
2025-01-31 10:43:51
—— 引自章节:2. 但丁:现代政治观念史第一人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或实践不同观念时,不是说都要非常系统地来对待一个观念体系,也不是说一定要保证一个观念与另一个观念之间的一致性。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必要这样对待观念,如果一个人一定要就观念论观念,每时每刻都上升到抽象观念和系统观念的高度来讨论问题,那就会被人认为是个“杠精”,看作在抬杠,而不是在讨论问题。在具体表述观念时,人们有时凸显的是宗教观念,因此用信仰来表达;有时显现的是道德观念,于是用信念来表达;有时呈现的是社会观念,而以实用性来表达。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常常会表达自己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观点。把不同观点统合起来,放到政治观念史的脉络中,便会知道它们之间或明或暗、或紧或松、或内或外、曲径通幽似的联系。但这已经不是日常生活状态,而是观念生活情景了。为观念而生、为观念而死是现代观念竞争史的典型现象,体现出现代政治竞争史的一个基本面貌。在这样的竟争状态中,秉持不同观念的人,因为强烈地相信自己所抱持的某个观念,是足以一揽子地解决世界上所有令人遗憾的弊端和缺陷问题
的唯一正当观念,因此以决绝的态度对待相异观念。一旦拥有消灭相异观念的权力,他们便会毫不留情地对秉持相异观念的人或人群采取消音或灭绝的残酷手段。 (查看原文)
麒麟
9赞
2025-01-31 22:32:58
—— 引自章节:8. 为观念而生,为观念而死:从理念到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