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派国家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美国等同于西方、西方等同于美国,却没有意识到其实从文化上而言,美国在西方世界也是一个“另类”。美国“另类”在哪,这种“另类”所来何处,又对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右派国家》对此做出了详尽而富有洞见的解答。

——刘瑜,著名学者

《右派国家》向我们介绍了形塑美国生活的一个关键因素——保守主义。

美国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急剧右转,以至于如今不论哪一党入主白宫,这个国家与欧洲相比——甚至与尼克松治下的美国相比——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明显更保守了:福利不复存在,死刑的传统根深蒂固,反堕胎呼声依然强烈,监管 力度降到了极低的水平;“新政自由主义”的支柱轰然倒塌,保守主义的势力已推进到极为广泛的阵线。最近二十年,保守主义已成为美国社会隐秘但中坚的力量,而这本书将告诉我们为什么保守主义能够成功。

约翰•米克尔思韦特和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二十多年来在《经济学人》杂志致力于对美国的研究,被誉为“当代的托克维尔”。理解美国右派必须深入它的核心,在智囊团、发言人、组织者和基层民众之中体会权力的流向。这两位敏锐的观察家秉承《经济学人》一贯的反传统与严格论证的作风,以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考据、公正的态度以及充满智慧的笔触对保守主义的全景做了纵深剖析。

《右派国家》分为“历史”“剖析”“预言”“例外”四部分,它即将向你呈现的,不是极右派或极左派讽刺漫画里的美国;它不是要对保守主义运动妄加批评或盲目赞颂,而是希望从各个面向理解保守主义,理解我们这个时代最强大、最有效的政治运动。

作者简介:

约翰•米克尔思韦特(John Micklethwait)

《经济学人》杂志总编,2010年被英国杂志编辑协会评选为年度最佳编辑。

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Adrian Wooldridge)

《经济学人》杂志“熊彼特”专栏作家,曾任该杂志驻华盛顿站主任。

中文版前言 保守主义前进的脚步停下来了吗
导论
第一部分 历史
第一章 从肯纳邦克波特到克劳福德农场
第二章 保守主义的溃败:1952—1964年
第三章 自由主义的煎熬:1964—1988年
第四章 平分秋色:1988—2000年
第二部分 剖析
第五章 为了得克萨斯州,为了工商界,也为了上帝
第六章 河右岸
第七章 膂力
第八章 非友即敌:右派与反恐战争
第三部分 预言
第九章 遥望前方:通往共和党的支配之路?
第十章 错误因何而起:太南方、太贪婪、太矛盾
第十一章 在敌后方
第四部分 例外
第十二章 不一样的美国
第十三章 建国伊始:美国例外论的根源
第十四章 异端与改革:例外的美国保守主义
第十五章 自由主义退潮时忧伤而经久不息的轰鸣
结论 与右派美国相处
后记 保守派是如何获胜的
附录 众议员的保守主义得分情况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特别保证了对宗教的“自由表达”。这个国家大体上实践了这一诺言,二那些依然感受到歧视的人——尤其是摩门教徒——则在19世纪充当了西进的先锋。
宪法《第一修正案》保证了宗教自由信仰的实践,但它禁止国会制定任何“尊重宗教机构”的法律。
但事实上,政教分离对于保持宗教作为美国生活中一股充满活力的(常常是保守的)力量起到了最大的作用。… 政教分离将市场的力量注入美国的宗教生活之中,宗教组织不能够像英国国教那样依赖国家的补助,它们必须通过竞争求生存。这种情况恰恰是政教分离最倾力的支持者杰斐逊所预料到的。… 美国宗教总是能够产生新的教派,这些教派是比竞争更好推销的字眼。
在整个美国历史中,抗议运动中都含有宗教的成分。.. 宗教人士站在了争取黑人和妇女民权斗争的前列。… 在整个美国的历史中,宗教狂热不仅一直鼓励人们以个人善恶来看待问题,也鼓励美国人试图通过自愿行动而非国家行动来解决社会的弊病。 (查看原文)

红色有角F叔
2赞
2016-12-09 23:07:37

—— 引自章节:以上帝的名义

那些自学成才者一股脑儿的在研读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的作品,以及威廉 F 巴克利 在《国民评论》杂志上的文章 (查看原文)

以太
3 回复
2012-06-15 21:52:20

—— 引自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