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CDATA[
{{= title}}
{{if year}}
{{= year}}
{{/if}}
{{if type == “b”}}
{{= author_name}}
{{else type == “a” }}
{{if en_name}}
{{= en_name}}
{{/if}}
{{/if}}
]]>
生生之德
作者:
/
方东美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哲学论文集
出版年: 2013-1
页数: 333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方东美作品系列
ISBN: 9787101088946
豆瓣评分
8.6
5星
4星
3星
2星
1星
生生之德的创作者
· · · · · ·
· · · · · ·
目录
· · · · · ·
弁言
《易》之逻辑问题
生命悲剧之二重奏
生命情调与美感
哲学三慧
黑格尔哲学之当前难题与历史背景
· · · · · ·
(更多)
弁言
《易》之逻辑问题
生命悲剧之二重奏
生命情调与美感
哲学三慧
黑格尔哲学之当前难题与历史背景
从比较哲学旷观中国文化里的人与自然
中国形上学中之宇宙与个人——一九六四年第四届东西方哲学家会议论文
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一九六九年第五届东西方哲学家会议论文
从历史透视看阳明哲学精义——一九七二年东西方哲学家会议阳明五百周年纪念论文
诗与生命——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十七日台北第二届世界诗人大会致辞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庄子以为人如果执着偏蔽自己以为就是人了,那样便会违离天性,被造物者认为是畸人。人不成为人,有两种可能,一是造物者不再创造人,一是人在根源上没有神性。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解释人为什么突然失落的原因,乃是人与天脱节了,而不能照应,这种分离性的思想产生了反宗教的后果。中国哲学家们认为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人的失落,是由于缺乏知识。人也许无法完全按照理性,因此他不可能在任何环境中都是合乎理性的。人必须知道违离天,或成为畸人的危险,而尽量使自己不为兽性所掩,不限于自然人,他才能归于理性,成为理性人。 (查看原文)
洛如默
2013-03-17 16:35:23—— 引自第225页
-
后来黑格尔又反对宗教的强制性(Positivität此字与科学上至实证性意义截然不同)深致不满。 (查看原文)
东海王
2014-05-18 15:21:43—— 引自第165页
丛书信息
· · · · · ·
· · · · · ·
方东美作品系列(共11册),
这套丛书还有
《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华严宗哲学(全二册)》《人生哲学讲义》《方东美先生演讲集》
等
。
喜欢读”生生之德”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方东美先生演讲集
8.3
-
-
中国人生哲学
7.8
-
-
新儒家哲学十八讲
7.5
-
-
儒道天论发微
7.5
-
-
方东美作品系列
9.2
-
-
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
8.9
-
-
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
9.1
-
-
魏晋玄学史
7.8
-
-
两汉易学史
8.4
-
-
中庸的思想
8.2
短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
2
有用
木十二
2016-03-31 20:59:57
看到名字,以为是入门书,细看起来,却发现比较专业,收录了方先生的论文,还是有一定哲学基础才读的通吧。其中,对中国、西方文化进行了对比,易经、儒释道都有涉及
-
1
有用
R
2014-08-29 21:21:42
本来不想再读哲学,读此书是为了完成了解方东美哲学的夙愿。当然光看这本书远远谈不上了解,而且我根本没怎么看懂,只是硬着头皮过了一遍。作者文采之高妙,无愧于桐城方家之后;哲思之深广严密,无怪乎享誉中外。总的来说,先生从事哲学,实为文学界的一大损失。
-
2
有用
南极旅行家
2022-09-30 14:51:25
上海
黑格尔那篇,周易那篇是真看不懂
-
1
有用
文孟先生
2023-12-14 23:18:24
湖北
真乃吼啊!
-
0
有用
volldmo
2023-04-21 16:54:50
天津
好文辞。
我要写书评
生生之德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论坛
· · · · ·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29.50元
购买纸质书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暂无评分 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 图书馆合作–>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ikierato
6月24日 想读
教堂里的浮世绘
5月12日 想读
33啦
5月6日 想读
蓝
5月2日 想读
> 6人在读
> 31人读过
> 120人想读
0 && asides.length > 0 && articles[0].offsetHeight >= asides[0].offsetHeight) {
(global.DoubanAdSlots = global.DoubanAdSlots || []).push(‘dale_book_subject_middle_right’);
}
})(this);
]]>
二手市场
· · · · · ·
· · · · · ·
订阅关于生生之德的评论:
feed: rss 2.0
= 2000) {
(global.DoubanAdSlots = global.DoubanAdSlots || []).push(‘dale_book_subject_bottom_super_banner’);
}
})(this);
]]>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CDATA[
var setMethodWithNs = function(namespace) {
var ns = namespace ? namespace + '.' : ''
, fn = function(string) {
if(!ns) {return string}
return ns + string
}
return fn
}
var gaWithNamespace = function(fn, namespace) {
var method = setMethodWithNs(namespace)
fn.call(this, method)
}
var _gaq = _gaq || []
, accounts = [
{ id: 'UA-7019765-1', namespace: 'douban' }
, { id: 'UA-7019765-16', namespace: '' }
]
, gaInit = function(account) {
gaWithNamespace(function(method) {
gaInitFn.call(this, method, account)
}, account.namespace)
}
, gaInitFn = function(method, account) {
_gaq.push([method('_setAccount'), account.id])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google', 'q'])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baidu', 'wd'])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soso', 'w'])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youdao', 'q'])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so.360.cn', 'q'])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sogou', 'query'])
if (account.namespace) {
_gaq.push([method('_addIgnoredOrganic'), '豆瓣'])
_gaq.push([method('_addIgnoredOrganic'), 'douban'])
_gaq.push([method('_addIgnoredOrganic'), '豆瓣网'])
_gaq.push([method('_addIgnoredOrganic'), 'www.douban.com'])
}
if (account.namespace === 'douban') {
_gaq.push([method('_setDomainName'), '.douban.com'])
}
_gaq.push([method('_setCustomVar'), 1, 'responsive_view_mode', 'desktop', 3])
_gaq.push([method('_setCustomVar'), 2, 'login_status', '0', 2]);
_gaq.push([method('_trackPageview')])
}
for(var i = 0, l = accounts.length; i
作者简介:
弁言
《易》之逻辑问题
生命悲剧之二重奏
生命情调与美感
哲学三慧
黑格尔哲学之当前难题与历史背景
从比较哲学旷观中国文化里的人与自然
中国形上学中之宇宙与个人——一九六四年第四届东西方哲学家会议论文
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一九六九年第五届东西方哲学家会议论文
从历史透视看阳明哲学精义——一九七二年东西方哲学家会议阳明五百周年纪念论文
诗与生命——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十七日台北第二届世界诗人大会致辞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庄子以为人如果执着偏蔽自己以为就是人了,那样便会违离天性,被造物者认为是畸人。人不成为人,有两种可能,一是造物者不再创造人,一是人在根源上没有神性。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解释人为什么突然失落的原因,乃是人与天脱节了,而不能照应,这种分离性的思想产生了反宗教的后果。中国哲学家们认为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人的失落,是由于缺乏知识。人也许无法完全按照理性,因此他不可能在任何环境中都是合乎理性的。人必须知道违离天,或成为畸人的危险,而尽量使自己不为兽性所掩,不限于自然人,他才能归于理性,成为理性人。 (查看原文)
洛如默
2013-03-17 16:35:23
—— 引自第225页
后来黑格尔又反对宗教的强制性(Positivität此字与科学上至实证性意义截然不同)深致不满。 (查看原文)
东海王
2014-05-18 15:21:43
—— 引自第165页